教学设计课后反思8篇

时间:
Brave
分享
下载本文

教学设计是为了测评教学效果的目的,教学设计帮助教师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360好工作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教学设计课后反思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课后反思8篇

教学设计课后反思篇1

教学重点:

面积计算公式的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

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情分析

学生对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学习目标

1.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2.会用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正确计算圆的面积。

导学策略

导练法、迁移法、例证法

教学准备

圆的面积模型、圆规、投影仪、投影片

过程

一.引入

1.什么叫做圆面积?

2.出示大小略有不同的两个圆,让学生比较哪个圆的面积大?大多少?(学生口答后把两圆重叠,比较大小。)相差多少呢?

3.引出课题。

二.推导

1.问:小正方形面积怎样计算?(半径半径)圆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3倍谁大谁小?圆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4倍呢?2倍呢?

2.师生共同操作: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按要求对折4次(注意第4次折的折法,是按角对分地折),然后拿尺量出一等腰三角形剪一刀,展开,得到一个近似于圆的`纸片。

3.教师操作:拿一张正方形纸,对折5次,剪一刀展开。与前一次剪的作比较,使学生知道,随着折的次数不断增加,剪下的图形也就越接近圆。

4.分析推导。师生共同拿出剪好的图形分析:这个图形等分成若干块,每一块都是什么形状?(等腰三角形)这个图形的面积怎么求?随着折的次数不断增加,剪下的图形的面积也就越接近什么图形的面积?

板书:图形面积=等腰三角形面积n=底高2n=cr2n

=2rn

圆的面积=r2

边板书边提问:等腰三角形的底是多少?(c)等腰三角形的高相当于圆的什么?(半径r)

5.在上面推导的基础上,让学生分4人小组动手把准备的圆分成相等的16个小扇形,再拼成其他图形,推导出圆面积公式。教师巡视,取学生拼成的各式各样的图形,贴在黑板上,选其中两个进行分析。

三.巩固

试一试。

四.总结

五.作业

学生口答

师生共同操作

师生共同操作

教学反思

已经是第2次教毕业班了记得第1次教的时候,还是幼儿园的院长一早每天都要过去一下,课前准备就不够充分,上课就照本宣科。而现在教这个知识的时候,不仅教具演示而且学生实际操作,所以教学效果就好多了,可以说连中下生都能灵活应用这个知识。

教学设计课后反思篇2

?黄山奇石》课文围绕黄山石的“奇”,分别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景观。根据本文的特点及训练的要求,在突出主体性和体现文本资源的可拓展性方面,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认识石“奇”,还要让学生感悟 石“趣”。因此,我们可以按照“知─说─悟”的主线,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体会、感悟。启迪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陶治学生的情趣,自主、多元地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探究性准备

1、布置学生收集有关黄山的图片资料或文字资料。

2、自读课文及相关内容:

要求借助工具书,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并文图结合,分别在书中画出“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等。

二、激趣性导入

借助媒体(图片、多媒体影音)或以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课文的特点(图文结合),提示学习“看图学文”的方法。

三、体验性阅读

1、知“石”:

⑴ 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黄山石的资料,边出示边讲解,将自己收集的奇石的种类及成因介绍给大家。

⑵ 出示介绍奇石或介绍黄山其他奇特风光的资料,针对学生的兴趣,教师可让学生在班上进行交流。

⑶ 自主读课文,归纳一下书中主要介绍了哪几种“奇石”。图文结合,边读边悟、边悟边读,对感兴趣的内容,不仅要读熟,而且要求能背诵。在积累中感悟表达的准确性,潜移默化地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2、说“石”:

⑴ 读课文,对照插图,分别说说“仙桃石”“仙人指路”“猴子观海”“金鸡叫天都”等奇石的样子,引导学生既要说出石“形”,又要说出石“神”。

⑵ 读课文,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分别说说“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奇石。这几处奇石,教材仅提及而已,因此,要鼓励学生大胆想像。

⑶ 对学生课外收集的其他奇石的样子进行表述,充实观察、表达的内容,增强学生课外学习的兴趣,训练学生掌握课内外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3、悟“石”:

⑴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分别想像一下:

“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这些石头的来历,可以以神话、童话故事的形式进行表现。比一比,看谁说得形象、生动、情节完整。

⑵ 在广泛想像的基础上,选择一块奇石,就自己所想像的来历讲给父母听一听,然后写下来。

⑶ 在自读、自悟及创造性想像的基础上,感悟大自然的神韵,陶治学生的情趣。

四、整理性阅读

整理性阅读,是指在网络资源、自读自悟、广泛交流的基础上回归于文本: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自读、齐读、小组读均可。)

2、通过学习,你有何收获(知识能力、情感方法、特殊感受等),有何疑问。

五、拓展性练习

本拓展性练习,主要是走出教材,适当增加阅读量,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其练习的资料既可以是《自读课本》上的内容,也可以是其他儿童读物上的有关写景状物、有益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像能力的短文。从来源的渠道上讲,既可以是教师收集的,也可以是布置学生自己收集。在拓展的要求上,尽量体现理解的层次性和多元化。

教学设计课后反思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求圆面积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小组合作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分析、观察和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德育目标:

渗透极限思想,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启蒙。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圆的面积

教学难点:

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学具准备:

水彩笔、剪刀、附页1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请看一幅图,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信息?

只要知道了圆的面积,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圆的面积。

二、新授

1、什么是圆的面积?

(1)涂出一个圆的面积

(2)用自己的话说什么是圆的面积?

2、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什么方法推导的?

3、能不能用剪、拼的方法把圆转换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4、学生拿附页1进行剪拼,看能转换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

5、学生汇报后,课件演示。

6、得出结论:分的等份数越多,拼出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无限地分下去,最终拼出的图形就是长方形、

7、转化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圆有什么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 转化后长方形的长相当于什么?宽相当于什么?

2) 你能从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出计算圆面积的公式吗?

8、汇报讨论结果,师板书

圆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

=长x宽

=πrxr

=πr2

9、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1)r=5cm,求圆的面积

2)课始主体图中的问题

3)书p703.

三、总结:

小结本课知识,提出要求,希望大家能运用我们今天的所学所得解决我们生活中遇到的更多问题。

板书设计:

圆的面积

剪、拼==》转化

圆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

=长x宽

=πrxr

=πr2

s圆=πr2

教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首先让学生在实践中操作感知,理解圆的面积的具体含义。接着让学生回忆旧知,引导学生应用旧知类比迁移。这样,既实现了有意识地学法指导,又帮助学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然后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剪拼的时间,也是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然而尽管给了比较充足的时间,学生能够完成剪拼后转化成学过的其它图形的还是少数。因此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演示,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帮助学生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进而加深对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采用转化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利用等积变形把圆面积转化为近似的长方形,讨论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最后安排了坡度适当、由易到难的练习题,使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了知识,形成了技能。

教学设计课后反思篇4

教材分析:

圆是小学数学平面图形教学中唯一的曲线图形。本课是在学生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计算圆周长的计算以及学习过直线围成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时行教学的。教材将理解“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在活动之中。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将新数学思想纳入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从而完成新知识、的建构过程。学好这节课的知识,对今后进行探究“圆柱圆锥”的体积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从认识直线图形发展到认识曲线图形,是一次飞跃,但是从学生思维特点的角度看,六年级学生以抽象思维为主,已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已经有了许多机会接触到数与计算、空间图形等较丰富的数学内容,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类比、推理的数学经验,并具有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联系现实生活,组织学生利用 学具开展探究性的数学活动,注重知识发现和探索过程,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目标:

1、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计算公式。

2、能正确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圆的面积,并能运用圆面积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的问题。

3、在估一估和探究圆面积公式的活动中,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初步感受极限思想。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出新知

1、老师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习推导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时所用的方法。

2、学生回答后老师让学生上前展示自己的方法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引导观察,说说从中得到那些数学信息?

2、老师引导,找出与圆的面积有关的数学问题。

3、学生回答,老师板书(圆的面积)

三、探究思考,解决问题

1、让学生估计圆的面积大小

(1)与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的

(2)汇报

(3)老师引导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2、探索圆面积公式

(1)学生操作

(2)指名汇报。

(3)操作反思(把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圆越接近长方形。)

(4)转化思想:近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那一部分?怎么用字母表示?

(5)观察汇报: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圆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说出你的理由。

(6)总结:

1、计算圆的面积要那知道那些条件。

2、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要从小养成培养自己热爱数学,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反思:

通过试讲觉得学生对活动的设计比较喜欢,思维活跃,教案设计基本满意。结合自己课堂教学体验反思和学校领导的悉心帮助,总结出以下不足:

复习占用的时间不当。

复习设计方式不够合理,教师的演示过程加上学生的叙述占用了宝贵的时间,现在反思,这一环节如此“精细”是在浪费课堂的宝贵时间。

探究没有充分放手。

在探究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孩子的兴趣是很高的,但在学生汇报的环节,我总是担心孩子,在孩子操作演示的时候给予帮助,造成了放手不够,造成了引导过度的现象,出现了探究一直是在我的控制下进行的。

没给问题爆发的机会

在教学中很关注半径的平方的计算,在教学时直接提醒学生这一运算顺序,本以为做得很好,但现在反思,我的做法,失去了让学生经历在错误中反思的珍贵体验,也就是说由于我的“认真”,在计算应用环节孩子们失去了精彩的错误分析与错误反思。这也是我们学生为什么学过的知识遗忘快的根本所在,没有充分理解,怎么能记得好呢?

教学设计课后反思篇5

一、教材分析

?圆的面积》,是北师大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一单元中的内容,这是一节推导与计算相结合来研究几何形体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和圆的初步认识以及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几何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作了铺垫。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内容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圆,会求圆的周长,在学习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时,已经学会了用割、补、移等方式,把未知的问题转化成已知的问题,因此教学本课时,可以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三、教学目标(课件)

(1)理解圆的面积含义,推导出圆面积计算的公式,并会用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2)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和运用转化的思想,初步渗透极限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注重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互相合作、互相帮助的优秀品质及集体观念。

基于以上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弄清拼成的'图形各部分与原来圆的关系。

教学难点:是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极限思想的渗透;

四、学情分析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本课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探究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主要采用了以下4个教学策略:

1、知识呈现生活化。以草坪中间的自动喷灌龙头为草坪喷水为主线,让学生提出问题让生活数学这一条主线贯穿于课的始终。

2、学习过程活动化。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探究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3、学生学习自主化。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去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4、学习方法合作化。在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中采用4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从而真正实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五、教学过程

本着“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的指导思想,我将教学过程拟订为“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引导探究,构建模型——分层训练,拓展思维——总结全课,布置作业”四个环节进行,努力构建自主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有趣的生活情境,能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从而使教材与学生之间建立相互包容、相互激发的关系。让学生既认识了自身,又大胆而自然地提出猜想。在课的一开始,我设计了“自动喷水头浇灌草地得出一个半径是5米的圆”这一情境(课件),让学生在情境中寻找有用的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课件),在思考“喷水头转动一周可以浇灌多大面积”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体会计算圆的面积的必要性,并引发研究圆的面积的兴趣,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二)引导探究,构建模型

第二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为了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安排了启发猜想,明确方向——化曲为直,扫清障碍——实验探究,推导公式——展示成果,体验成功——首尾呼应,巩固新知五大步进行:

第一步:启发猜想,明确方向。

鼓励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因此,在第一步:启发猜想,明确方向中。我启发学生猜想(课件):“比较两个圆谁的面积大,你觉得圆的面积和哪些条件有关?怎样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很自然的会作出合理猜想。但对于怎样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个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或许能想到将圆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图形,再求面积。至于如何转化,怎样化曲为直,因受知识的限制,学生不能准确说出。我抓住这一有力契机,进入下一步教学。

第二步:化曲为直,扫清障碍。

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将大小相等的圆分别沿半径剪开,先分成8等份、然后拉直,再分成16等份拉直、最后分成32等份,再拉直,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分成的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底就越接近于线段(课件)。这一规律的发现,不仅向学生渗透了极限的思想,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彻底扫清了“转化”的障碍。这时我适时放手,进入下一步教学。

第三步:实验探究,推导公式。

首先提出开放性问题:你能不能将圆拼成以前学过的图形,试着剪一剪,拼一拼,想一想,议一议拼成的图形的各部分与原来的圆有什么关系?能不能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里,我没有硬性规定让学生拼出什么图形,而是放开手脚让学生拿出已分成16等份的圆形卡纸小组合作去剪,去拼摆,并鼓励学生拼摆出多种结果,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第四步:展示成果,体验成功。

在学生小组讨论后,引导学生进入第四步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展示成果,体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下自己是如何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或三角形或梯形的,如何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然后由学生自己,同学和教师给予评价。同时对拼成近似长方形的情况,教师再结合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并结合板书。

(课件)首先让学生明确圆周长的一半相当于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半径等于宽,圆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这是教学的关键,再此基础上进行推导(课件),得出圆面积等于周长的一半乘半径,再让学生弄清圆周长的一半等于πr,从而得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化简后用字母表示为s=πr2。

第五步:首尾呼应,巩固新知

在学生获得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后,“龙头最多能喷灌多大草坪呢”?求出它的面积。从而达到了对新知的巩固。

四、分层训练,拓展思维

为了深化探究成果,在第三环节:分层训练,第一层:基本性练习,第二层:综合性练习,第三层:发展性练习。实现层层深入,由浅入深。逐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并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道理。

第一层:基本性练习

1、求下面各个圆的面积。

(1)半径为3分米;

(2)直径为10米。

(3)周长为13厘米。

第二层:综合性练习

2、一张圆桌的桌面直径是1.5米,油漆师傅要在圆桌面的边上贴一圈铝合金,并在正面漆上油漆。请问,油漆师傅要买多长的铝合金,油漆的面积有多大?

第三层:发展性练习

3、王大伯想用31.4米长的铁丝在后院围一个菜园,要使面积大一些,该围成正方形好还是圆形好呢?你能当回小参谋吗?

4、一块正方形草坪,边长10米.草坪中间的自动喷灌龙头的射程是5米。

(1)这个龙头最多可喷灌多大面积的草坪?

(2)喷灌后至少可剩下的面积有多大?

六、反思

这节课紧紧抓住了教学重点,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以及学生的动手操作,把一个圆通过分、剪、拼等过程,转化为一个近似的长方形,从中发现圆和拼成的长方形的联系,这种从多角度思考的教学理念,既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并培养了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课后反思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会认的14个生字的正确读音,掌握会写的8个生字的笔划笔顺;

2、读熟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对黄山奇石的赞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喜爱黄山,向往去黄山看奇石。

教学重点:

识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信息资料:

1、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2、搜集黄山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施教时间: 9.6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会12个生字及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弄清“区、滚、着、状”的字形。

2、、观察图画以理解词语的意思。

切入举偶

1、课件演示。(出示文中三幅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画面上的石头像什么?选择其中的一块想一想、说一说。)刚才小朋友看到的和描述的是黄山的石头,它以奇特闻名世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山奇石》,看看课文是怎么描写的。板书课题。

2、启发谈话。同学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些好地方?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乘上旅游专列一同去安徽的黄山,去欣赏那里闻名遐迩的奇石,愿意吗?板书课题。(联系学生爱旅游的实际,创设了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对话平台

自读

1、 自由读,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

2、 同桌互相学习,检查读音。

3、 小组合作读,要求:彼此帮助,读得流畅。

4、 大组赛读,要求:比比哪组读得有情感。

识字

1、小组识字。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不会的可以请教其他同学或请教老师。

2、汇报识字。选出小组的代表,带领大家认读生字。

3、分层次读字词。先出示带有拼音的词语,再去掉拼音读生字词。

4、交流识字方法。

5、游戏检测。教师读生字,学生和教师玩“照镜子”的游戏。评选“识字小能手”。

朗读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 分自然段指读,其他同学点评议。

3、 小组合作通读全文。

写字

1、教师出示要写的生字:尤、其、区、它。学生认读。

2、 观察字形,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3、教师示范,重点对难写的字进行指导。如:“区”字的笔顺:一区

4、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个人创意增减:

一、揭示课题。

1.导语:在我国无数的名山大川中,黄山以她的奇秀赢得人们的赞赏,尤其黄山的奇石更让游人流连忘返。那么究竟黄山奇石有什么特色让人们如此喜爱呢?我们今天学习课文《黄山奇石》(板书课题)。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能对我国的秀丽山川更加了解,更加喜爱。

2.观看录相资料或挂图。老师随图讲解。

二、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同学们听清生字读音,并能说出课文中一共讲了黄山几种奇石,其中哪几种是详细讲的。(共讲了7种奇石,其中“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这4种奇石是详细讲的。)

让学生看拼音自读课文两遍。

三、结合课文理解生字新词。

1.自读课文,加深理解。

2.指读课文,听听学生的理解程度。

四、作业:抄写字词。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即有抽象概括的描写--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又有具体形象的描写--仙桃石,

猴子观海等4种奇石。作者形象生动语言文字极具感染力地把祖国的黄山奇石描写得活灵活现!就在校的学生来讲,很少有人到过黄山,没见过黄山那种变化多端,形态各异的奇石,大多数学生缺少对黄山的直接经验,可是本学期出,在归类识字中,通过看图识字,学习了“安徽黄山”等风景名胜,学生又对桃、猴、鸡、等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这样,我在教学中,便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借助电化教学手段,声情并茂,生动形象地强化学生感知,努力学懂这篇课文。

语文学习,目的是为了学以至用。在原先备课时,我把朗读指导放在第一位,想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并感悟。但在课堂实施时我又临时改变了策略,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有一颗慧心,做写作资源的开发者。于是,我在指导学生学习并列段式的基础上,增加看图联想,给怪石起名字,写“奇石”这一环节,学生在与小组讨论交流之后,加上先前的语言积累,通过儿童特有的思维,写出了比文中更具有童真童趣的话语。这一环节也使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尝到了合作的快乐。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更加深深地体会到:要让学生注重对文本的感悟。重感悟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地去想象。我如果能在课堂上创设好一定的活动情境,就能使课堂教学更加和谐、融洽,使学生始终处在兴趣盎然的气氛中。还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把的机会,的思考留给孩子。这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第二课时施教时间:9.7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之处。2、把课文中描写的画面想象出来。

三、教学过程

对话平台

复习

摘仙桃游戏:(出示仙桃形生字卡片)你喜欢哪个仙桃就拿起哪个,高高举起,带领同学生读,并为仙桃找朋友(组词或找出形近字),并练习用字词说话。

精读

1、 师有感情略带夸张的语气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用心感受黄山石的奇。

2、 学生分组自由朗读。争取做到有感情。

3、 选读汇报。喜欢哪部分就练习读哪部分,再上台展示。

诵读

1、 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出自己感受,体会黄山石的奇特与美丽。

2、 配乐齐读全文。

3、 自由练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再试着背诵这一部分,比一比,看谁背得有感情。

练习

1、 出示课后“想想说说”,引导学生弄清意思。

2、 小组内练习说。

3、 汇报自己的成果。

拓展

1、现在,黄山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让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去画一画这些奇形怪状的岩石,再给它们起些有趣名字吧!画后边介绍边展示。

2、搜集交流。将你搜集的有关黄山的故事、图片等资料展示出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你的收获。

写字

1、 出示要写的字:巨、安、块、站。学生认读。

2、 播放轻柔的音乐让学生观察字形。

3、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4、 教师范写,指导重点。如巨,与区字形近似,里面两笔不同。

5、学生再练写,教师相机指导,组织评议。

伴教锦囊

相关链接

黄山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面积约1200平方千米。那里,千峰竞秀,著名有的七十二峰,其中莲花峰、光明顶、天都峰均在海拔1800米以上,雄姿灵秀,气势磅礴。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号称“天下四绝”。被称为黄山“四绝”之一的怪石,以奇取胜,以多着称。那些怪石,似人似物,似鸟似兽,形态各异,生动逼真。其分布遍及峰壑巅坡,构成了一幅幅图画。

黄山奇松,破石而生,傍崖生长、千曲枝虬、苍翠挺拔。

黄山巧石,灵幻奇巧,形像逼真,若静若动, 一步一景。

黄山云海,瑰丽壮观,聚散奔突,排山倒海,变幻无穷。

黄山温泉,常流不息,水温适宜,可饮可浴, 治病健身。个人创意增减:

一、创设情景,朗读感悟。

教师:这节课我邀请同学们当小导游,结合画面、课文内容给大家介绍黄山,希望大家积极参与,认真观察,看看谁是:最佳小导游。下面我们先练习练习怎样概括地介绍景点。

1、教师请学生当小导游观察课文中的第一幅插图,用自己的话给大家介绍介绍。

2、然后让学生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做到有语气。谈谈读后的`感觉。

3、进行朗读展示。

4、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进行介绍,指名介绍,大家评议。

教学设计课后反思篇7

?夜莺的歌声》正是一个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跌荡起伏的战争故事,来自教材本身的刺激已足够调起学生的阅读欲望。

作为语文教师,我必须找到切入口和训练点,使其浑然天成般地不破坏教材原有的滋味,且在教师组织、引导和调控下感受成功,迸发智慧。不是所有的地方学生都能“读”出“感悟”来,这就需要教师的点拨。让学生把自己找到的句子说一说,说说你从是怎样感受到他的勇敢机智的,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都表达出来了,我再根据一定的情况进行补充和引导。这里,我要达到的目标是学生能说到哪一个程度就到哪个程度,不要求学生更深的去理解,因为这些句子的理解对他们来说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每一句的教学都会有一个重点,比如教学“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这句话,我要让学生感悟的重点是小夜莺借野兽来骂敌人,体会他的机智,理解不慌不忙体会小夜莺的勇敢。教学下来,学生基本上都能顺利的阐述到这些点上,因此这一句教学比较顺利。

而教学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他好象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这句话的时候,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小夜莺是以自己的天真烂漫来迷惑敌人,表现他的机智和勇敢。但是学生的体会都不够深或者说不够全面。只言片面,或者理解出现偏差,说是小夜莺已经在向游击队传递情报了。其实这里他还并没有传送情报,只是为了故意迷惑敌人,为他以后顺利学夜莺叫杜鹃叫传送情报不被敌人怀疑做好准备。

这里我觉得面对学生的回答后我没有好好的去引导,而是生硬的拉到我的教学设计思路上,因此,在教学这一句时出现了理解感受不够深刻的情况。

教学设计课后反思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学会12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4.朗读课文,并选两段背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之处。

2.把课文中描写的画面想象出来。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引题激趣。

同学们,我国有许多著名的游览圣地,你们也许去过“五岳独尊”的泰山,也许去过“天下奇秀”的庐山,但不知你们去没去过“人间仙境”的黄山。从今天起,老师要和同学们一齐游览黄山奇景,你们愿意吗?

(二)初读课文,画出生字。

(三)小组讨论,学习生字。

方法:四人为一小组,先读准字音,易错的字音相互提醒;再分析字形,易写错的字找出来,一齐学习。找出最巧妙的识记方法。

(四)汇报学习情况。

请一组同学汇报,汇报后,重点指导以下字形。

区:共4画,笔顺是:区。

滚:右边中间部分是“公”,不是“合”。

著:要和“着”区别字形。

状:要和“壮”区分形、义。

(五)理解词义。

1.观察图画、查字典理解词义。

2.哪些词义不懂提出来,同学一齐解决。

重点理解:

闻名:有名。“闻名中外”,就是在中国和外国都很有名。

尤其:表示更进一步。

秀丽:清秀美丽。

神奇:非常奇妙。

陡峭:山势坡度很大,好像直上直下似的。

翻滚:多指水、云等上下滚动。

(六)指导书写。

翻:左右结构,“番”写在竖中线以左,“羽”写在竖中线右边。左高右低。

滚:左右结构,左小右大,“”在横中线以上。

省:上下结构,“少”在横中线以上,“目”在横中线稍靠上起笔。

其:上横短,下横长。里面第二横在横中线上,避免“其”写得下坠。

(七)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生字词。

3.搜集有关黄山景色的图片或介绍的文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黄山,激发兴趣。(出示第一图)

黄山在我国安徽省南部,是著名的风景区,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几百年来,游过黄山的人,无不被它的山水奇景所倾倒,明朝的徐霞客把黄山列为群山之首。奇松、云海、怪石、温泉这黄山“四绝”名扬天下。下边我们就到黄山看一看吧!

(二)逐段学习。

1.第1自然段:

默读再结合第一图说一说黄山风景怎么样?抓住“闻名中外、秀丽神奇、尤其”谈理解。(板书:秀丽神奇、奇石有趣)

齐读这一段。

2.指名读第2~5自然段。

(1)课文具体介绍了哪几种奇石?板书: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

(2)出示第二幅图。

提问:图上的岩石像什么?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看书上是怎么介绍的。

指名读第2自然段。结合插图说一说哪些地方像仙桃?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它所在的地方像石盘(观察石头的形状、观察周围景象。)

再读这一段。

(3)出示第三幅图。图上的岩石像什么?

默读第3自然段,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翻滚的云海”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可以这样解决:①同学们,谁坐过飞机,谈谈你在云层之上看到的景象。②由于黄山的山峰高耸入云,从黄山上往下看,云彩在脚下,又浓又厚,云就像大海的波涛那样上下翻滚,非常壮观。

读这一段,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出示第四幅图,阅读第4自然段。

小组讨论学习:

①先观察图中的石头像什么?怎么看出来的?

②读课文,看课文中怎么说的?

③从哪儿看出像“仙人指路”?

④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讨论解决。

指名一组同学汇报讨论情况。

(5)学习第5自然段。

①指名读。

②提出不懂的问题。

③师生共同解决。

重点理解:石头怎么会变成“金光闪闪的雄鸡”?(联系上下文阅读思考)

山峰上几块巨石的形状很像只雄鸡,太阳光一照,巨石上金光闪闪,就更像是一只美丽的“金鸡”了。

指名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睁开眼睛,把你想到的说出来。

黄山石可真奇妙,就像人们精心雕琢的一样,有的像巨大无比的仙桃,有的像猴子观海,有的像仙人指路,还有的像金鸡叫天都。是不是就有这些呢?

(6)齐读第6自然段。

指名说说还有什么奇石?板书: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

教学设计课后反思8篇相关文章:

鼓和玩具教学反思8篇

认识牛教学反思8篇

教师期中考试教学反思8篇

认识8-9教学反思7篇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优秀8篇

试卷讲评课教学反思8篇

7.3重力教学反思8篇

生物教学反思推荐8篇

夏天的歌教学反思8篇

大班语言课教学反思8篇

教学设计课后反思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74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