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价值是的教学反思是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任务的,通过写教学反思,很多教师都会发现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了提高,360好工作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篇1
教材说明
本节教材主要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它是在学生已掌握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教材内容共分为四部分:
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共编排2个例题。例1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笔算方法,例2教学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笔算乘法。通过这两个例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和一般方法,并能将一般方法迁移到多位数的乘法运算中去。
2.“速度”概念和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
先介绍“速度”概念,再安排含两个小题的例3,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学会用复合单位表示物体的运动速度,并自主概括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3.积的变化规律。
“探索规律”是数与代数领域要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本小节根据乘法中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安排了一个例题──例4。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计算、说理、交流等活动,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并会用数学语言刻画这个规律,感悟函数的思想方法。
4.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估算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本节单列一个例题──例5教学估算,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所学乘法知识通过估算的手段解决具体问题。估算没有固定的法则,应依据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策略,使估算结果尽可能接近实际。所以,例5中围绕“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的问题,教材提供了两种方案,引导学生对比:“谁的估算比较合适?为什么?”这是教学估算最精要之处。它让学生明白,估算时,在什么情况下应估大些,什么情况下应估小些,才能使估算结果既接近准确数又符合实际需求。通过让学生经历用估算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灵活的估算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教学建议
1.放手让学生自主建构笔算乘法的认知结构。
本学段所学内容,是学生已掌握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扩展和提升。因此,教学时,应密切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发展水平,应为学生提供由旧知迁移到新知的广阔背景。如教学例1、例2、例5时,应引导学生回忆两位数乘两位数或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和估算,想一想列竖式后,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比较方便合理;想一想如何根据具体情境取因数的近似值,才可能使计算结果既接近准确数又灵活方便。使学生在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乘法运算意义的理解,提高乘法笔算、估算的计算技能,提高用乘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形成笔算乘法的良好认知结构。
2.注意书本知识与生活常识的结合。
本小节教学的重点之一,是使学生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即刻画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关系的模型:速度×时间=路程。这部分知识在学生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时,应将书本上的例题与学生生活中的实例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物体简单运动的常识出发归纳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用这个关系去解决实际问题。
3.本小节可用7课时进行教学。
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例1及下面的“做一做”。
编写意图:
(1)精心选择以简单行程问题为背景的学习情境。在此情境中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一方面体现计算是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另一方面为后面抽象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作铺垫。
(2)让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笔算方法。由于学生已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因此,例题没有展示145×12的具体计算过程,只出示145×12的竖式结果,意在让学生充分应用已有经验,自主归纳145×12的具体步骤,知道应先算145×2,再算145×10,注意两部分积的相同数位对齐,最后相加便得结果,这样列竖式算比较方便。
(3)多项计算技能交互使用。对于如何计算145×12,教材展示了口算、笔算和用计算器验算三种算法,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口算、估算、笔算、用计算器算等多项计算技能,自主选择合适的算法。
教学建议:
(1)让每一位学生经历“145×12”的计算过程。首先请学生估一估145×12的大致范围,然后尝试列竖式算出145×12的结果。并对照自己估算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这对提高学生估算的准确率很有帮助。练习时,应关注平时计算错误率较高的学生,看看他们每一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反馈时,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145×12”的计算过程。说过程时,应说以下几点:①先算什么;②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③最后算什么。学生梳理计算步骤的过程,就是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一般方法的过程,它使学生懂得应如何有序的进行操作和思考,如何有条理地去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
对独立尝试计算有困难的学生,可作如下引导:先复习计算“45×12=?”或“145×2=?”,然后再计算“145×12”。
(2)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检验自己运算的结果,其中之一是应用本学期学习过的计算工具──计算器。
(3)例1下面的“做一做”是最基本的练习,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以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练习时,应让每一个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可用计算器自行检验。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篇2
?公顷和平方千米》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的教学难点在于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这节课上让学生感知的比较多,从看例题的图片到自己说说对平方千米的认识,到揭示新知,阅读“生活中的数学”,学生的脸上不时会露出惊讶的表情,很多惊叹句也会不时的冒出来。我想,学生的数学学习需要借助一个个的阶梯和平台,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比较大,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形成表象确实有些因难。教材中所出示的.场景学生并不熟悉,缺乏感知。公顷和平方千米是较大的面积单位,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用到的地方不多,所以学生比较生疏。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主要问题在于:对1公顷的认识不够深刻,主要体现在填空的时候,遇到“故宫的面积大约是40()”时,学生会不自觉的填写平方千米,教学过程中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
要让孩子们区分好“公顷”和“平方千米”的使用地方。大、较大这两个词的界定是很含糊的,对于学生而言,熟悉的是教室、篮球场、大操场的面积,这些是学生深刻体会到的,每天都能见到的,以这些为基准,来感悟1公顷,分别大约是200个教室的面积、24个篮球场的面积、5个大操场的面积。
相对于1平方米而言,公顷是较大的单位,它是用来测量土地面积的,这个时候需要给孩子一个整体的概念,它是有别于“平方米”的,所以有1公顷=10000平方米,因为特殊所以进率是10000,这也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大”是相对的,“较大”也是相对的,因为是相对来说,所以学生的认知结构会出现混乱,自然会体现在搞不清楚到底该填写公顷还是平方千米了,所以想解决这个问题,要给学生建立起一个标准。
在生活中,想要找到这个标准是困难的,尤其是“平方千米”的标准,个人以为应该是建立在行政区划“市”的基础之上,给学生这个标准之后,再让学生去感悟何时用平方千米何时用公顷则有些好转。在一般的情况下,“较大”用公顷,“大”用平方千米,这样的策略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重新建构。
结合教学,渗透思想。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利用生动的图片、数据,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山河壮丽,从而激发学生爱祖国的热情。
我们在教学平方千米、公顷的时候,我们应该深知,知识形成的过程是需要时间的,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体验、辩论、思辨的过程。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篇3
学生画圆的方法比较集中:(1)利用圆形轮廓描圆(2)利用图钉和线画圆。而其中第二种画圆方法操作起来比较难,非常明显的凸显出来。
本节课的“圆心、半径”知识的教学没有过去的简单讲授,代之的是充分的活动。第一次画圆,学生借助身边的物体,尝试通过描圆形表面的轮廓来进行,以此建立圆的外形的认识;第二次借助绳子画圆,让学生感受不是圆的物体也能画圆;第三次用圆规画圆,凭借积累的生活经验,规范学生的用圆规画圆,以此初步形成圆的概念,在学生尝试画圆的过程中,得出圆心和半径。然后通过画大小不同的圆,巩固画圆过程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并且每条半径的长度都相等。课堂上操作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在操作中探究。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体验了学习的乐趣,此时的数学是那样的生动具体,学生乐学,高兴学。
这节课的数学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感受数这节课的数学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感受数学,探究数学,应用数学,发展学。学生在数学活动的探索中感受到了数学的价值和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篇4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践在我校已经开展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并且在全校的语数教师中也涌现出来一批实验的佼佼者,让我感到惭愧的是我这个全天候任课教师始终不太适应这种教学模式,或许因为内心的不喜欢,导致自己没办法净心研究,造成了目前我的课堂出现的问题多多,现在针对今天执教的《笔算除法》一课谈几点反思:
1、时间的分配不够合理。本节课可以说是一节失败的课,40分钟只解决了例题的教学,当堂训练没有时间完成,第一次检测时间过多,原因是本打算让学生在第一个问题中把算法说明白,这样第二个问题解决起来就容易多了,但在第二个问题中发现学生算的都正确全班只有4名学生有错误,但是在说算理时却很费劲,反思原因,平时对于差生的关注太多了,导致了一些好孩子不愿意举手,不愿意发言,长时间的不锻炼,说理能力差了很多。
2、在备课过程中思考的东西太多,如:小组合作是否有效,兵教兵环节的处理,评价机制的运用等等,这些东西考虑的太多,有时往往忽略了更重要的`东西,因此当一种事物还没有完全弄清时提倡创新我感觉有些困难,创新是要有一定的基础的。
3、从开学一直在使用这种模式,但是目前的情况是教师上课没有激情,学生课堂上像个闷葫芦,差学生因为总被提问变得更没自信,好学生因为不经常被提问,变得兴趣全无,虽说一直在运用激励的方式,但当学生的新鲜感没有的时候,那些激励评价变得是那么的无力。累累累,烦烦烦,这种课堂真的让人感觉压抑。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篇5
这节课在探索平行线画法时我设计了前置性小研究:自己画一组平行线。学生通过操作、讨论、交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了探究,在学生开始活动之前,明确提出了合作学习的要求,保证了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应该说这样的合作学习是有效果的。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学生在小组活动之后进行全班交流时,以小组的身份来汇报,而且展现了许多不同的画法,其中不少是独特的、有创意的,这也正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通过与他人交流,思维碰撞的结果。我发现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时,能把各自的画法展示给小组成员看,确实起到了知识互补的作用,使画法更丰富了。
但学生在小组交流时,小组成员缺乏良好的倾听习惯,有的组员确实在听,但仅仅局限于听,而没有在积极思考别人说的是否正确,更别说提出意见了,学生的小组合作缺少共同探究、有效交流的氛围。作为我们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交流时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互评,同时我们更要注重以小组为对象对学生进行评价,对表现突出的小组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如“集体智慧奖”、“组合默契奖”、“共同进步奖”……在开展小组合作活动时,也要注意与教材的内容是否匹配,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
在探索平行线画法这一环节采用了前置性小研究——小组交流——全班汇报的教学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花费了较长的时间,使得“用直尺、三角尺画平行线”这一环节的教学时间比较紧张,影响了教学效果。实施合作学习,学生花费探索的时间较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交流讨论所花费时间又较多,这样就显得课堂时间相对偏少,如何处理更好地处理这一矛盾也是我所困惑着的。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篇6
这是一节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课,在教材上所占的内容并不多。初看教材时,觉得很简单,而且现在的孩子们对这样的计算工具应该都不陌生。但是在进一步钻研教材、查阅资料以后,才发现这节课其实是很有讲头的。
首先,计算器我们每个人都用过,但是一般用到的都是最基本的加减乘除运算。说实话,对计算器上的一些按键,自己也并不是完全的熟悉和了解。所以在上课前,我首先查阅了许多关于计算器的资料。我们平时所使用的大都是普通型计算器,虽然说是大同小异,但是外型和功能并不完全相同,所以要全部研究清楚,也下了一番工夫。比如有的.计算器上,开机键是on,有的则是ac,或者是on/c、ac/c在同一个键上,兼顾了开机和清除的功能;再比如c和ce都有清除的功能,但是它们的区别在于,一个是清除全部数据,一个只清除上一步的输入。此外,还有的同学拿的计算器是功能较多的,上面还有汇率的计算等等。这些按键的使用,我都一一记录并记在脑子里,其中有一部分是不需要向学生介绍的,但是自己要做到心中有数。
由于孩子们对计算器都有一定的了解,刚上课有的同学就已经跃跃欲试了。所以我选择了让学生先来介绍自己了解的部分:开关机、加减乘除、清除、等号、小数点等常用的按键。其它的一些按键功能我也没有急于补充,而是让同学们在尝试计算具体题目时自己进一步体会。比如在计算2345-39×21这道题目时,大部分同学算得的结果都是48426,我和同学们一起对这道题目进行了估算,确定得数范围应该是在1500多。那为什么大家计算的结果却是4万多呢?难道计算器也会出错?同学们立刻想到,是运算顺序出了错。这时再顺势介绍m+、mc、mr等按键的使用,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并在具体的计算中很快掌握了几个键的用法。
总之,本节课教学中,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巧妙预设,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取得了较好的授课效果。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