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教学反思是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经历的,想要今后的教学成果有显著地提高,我们就要养成写教学反思的习惯,360好工作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篇1
?笔的世界》是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材设计.应用领域的一课,和五年级教材《牙刷的设计》属于同一类型的课。学习这一课时,学生已经有了经验的积累,因此,在教学时,学生对造型设计的理解很清晰。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体验美术创造给自己的心灵带来的乐趣和精神享受,更加深入地理解什么是艺术,什么是作品的艺术价值等,在教学设计中,根据六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理解能力,我的侧重点向学生的作品赏析能力的培养倾斜,同时,也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尝试,效果可见。
在本课的学习中,其亮点是:创设情境导入吸引了学生,激发了学生对笔的兴趣。在导入上,让学生以猜谜语的形式,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笔。 在授课中,我先从笔的历史分析,提问:知道以前的笔是什么样子的吗?出示课件图片:毛笔。同学们一下子就明白了,原来毛笔是中国的笔祖啊。外国的是鹅毛笔。简约、方便的笔已经开始取代了古代的笔,同学们就更加感兴趣了。
在探究分析中,欣赏奇特的笔,主要介绍了三种的笔——仙人掌笔、口红笔、香烟笔,指导学生了解设计作品的重要三点——造型、颜色、功能。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1、由于上课前电脑出点小问题,以至于课没讲完,时间的把握上不够准确,每个环节应该设计好大约需要的时间。2、应该让学生搜集一些关于笔的知识,让学生讲给大家听,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学生在设计作业时有的装饰过于复杂,实用性不强。4、整堂课指导的太多,学生训练的少。
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篇2
本课的教学,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当堂成诵一些文言句子。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引导学生理解本文托物寓意的方法。挖掘文章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采用课前三分钟学生讲“伯乐相马”的故事导入,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这是本课的一个亮点。让学生多次朗读课文,由初步感知课文引到感受体会文中作者的情感,到整体感知课文,可以说“读”也是本课的又一个亮点。本节课的 “小组合作学习,研讨问题”和“拓展延伸,联系现实 ”这个环节中,时间把握不够好,让学生讨论拖延了一些时间,造成“背诵竞赛”这个环节的时间过紧。
总的来说,从教学的全程来看,全课的教学思路还是比较开阔的,步骤比较明晰,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交流较充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感觉到不足的是:在学生听了录音朗读后,让学生比较自己和朗读录音不同的时候,没能及时地引导学生在字词方面的比较,而只是注重了在情感方面的引导;还有在“拓展延伸,联系现实”这个环节中,时间把握不够好,让学生讨论拖延了一些时间,造成“背诵竞赛”这个环节的时间过紧。
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篇3
?桂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构思大气,意蕴丰富的散文,中国台湾作家琦君用抒情的笔调,描写了自己小时候在家乡摇花乐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儿时的美好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捧着美文品读,读者仿佛能感觉到字里行间弥漫着桂花的香气,故乡似乎也如影随形。
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后反馈,引导体会,首先抓住两处带浸字的语句:
1.扣住花香,感受桂花香似浓雾似微风弥漫着整个村庄;
2. 结合第5自然段的讲解、朗读,感受摇花的乐趣来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情,这桂花香不仅香甜了人们的嗅觉,还香进了乡亲们的心田,更香甜了作者对故乡美好生活的怀念;接着结合上次理解杜甫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引导学生理解母亲说的那句话,从中体会母亲那种浓浓的思念与牵挂,然后让学生听听一些思乡的歌曲、读读一些思乡的诗句,这时学生的情感油然而生。
最后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想想有没有让自己忘怀的人和事,说一说,与大家交流。这样设计,对学生进行情感和能力的迁移,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另外我还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一是让学生体会散文的文字美,鼓励他们积累一些好句好段,二是让学生通过朗读来升华感情。
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篇4
在这节课里自我感觉还不是很好的,虽然完成了教学目标,达到了教学目的,对本节课的知识也掌握的很不错,但还有些地方是处理得不够的。总体来看学生对第一层次(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第三层次(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本课的难点是第二层次(基因多样性)以及三个层次的关系的理解。
本节课中生物的多样性有三个层次的含义,通过引导学生在书本上给找出来。在种类多样的教学中,先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已知的生物种类数量就达到近200万种,从而再让学生去分析下我国的生物种类的特点,再通过视频了解特有的种类。
而在突破"基因多样性"这一难点,除了书本介绍的例子以外,我还选取了袁隆平院士对水稻杂交的研究背景视频,让学生尽可能了解多一些这方面的资源。同时我还是把课后习题:生下瞎眼华南虎的问题分析摆在了学生的面前,请学生从基因多样性的角度来分析原因。
在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内容教学中,学生也比较容易理解,主要是采取了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在视觉上去感觉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在最后三个层次关系的理解方面,采取的是逐步分析策略,这里也体现出了一个亮点,便是引入了学生对"四害"的看法进行各自的辩驳,也是这节课比较成功的一点。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比较好地认识到应该怎么样去看待动物的存在,再引导学生去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最后再提出一个"科技实践活动"—— 调查最近二三十年里本地的生物多样性有什么的变化?发展了学生的实践思维。
这节课体现的不足之处:
在例子的细化方面做得还不够,另外在对"基因的多样性"的理解突破方面还是没能做到位,还需要再认真考虑下,同时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还比较缺少。
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篇5
4月2日,我在某校讲授了一节县级公开课,下面是我的备课过程、课堂实录与课后反思
一、备课过程
3月28日(星期一)下午,通过申请,说课比赛(读书是我的一种生活习惯,因此我的说课较其他教师可能多少多了点新意,这恰恰助长了我的骄傲,潜意识中我形成了讲课也是表现自己的错误认识,这可以说是此次赛课不理想的伏笔。另外说课时我的声音较低,像是在自言自语。这个缺点,八年级四班的同学们也在课前给了我善意的提示,真应该谢谢他们。)我成为我们学校二位参赛选手之一。晚上,我知道了比赛课题《我的叔叔于勒》,然后开始读书。
3月29日(星期三),我开始读手头上能搜集到的有关《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所有资料(这些资料有孙绍振老师,有李镇西老师的,有余映潮老师的,还有各种学科杂志上的,以及教学参考书) 整整一天,还没有读完。(其实,我这是在浪费时间,说课需要搜集资料,而讲课则需要了解学生,资讯有实践经验的同行。不知不觉中,这又强化了我的错误!当时,我最应该做的是把文本读上几遍,并初步确定课时目标,而且这一切应在半天内完成。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我可以去闯;别人做过的事情,我则应该去学,因为只有谦虚才能使人进步!)
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晚上10点多。
3月30日(星期四)上午,我有两节课。直到下午第一节课,我才初步制定出第一份导学案。第二节课时,我还在读"专家"。第三节,我在十四班试讲,因为是试讲,自己的心理上就放松了许多,也没有引起我的重视。学生仅在中午自己读了读课本;导学案是在课前发给学生的。讲课过程中,学生对"菲利普夫妇"的评价大多延着"贪婪、自私、冷酷、势利",也就是"钱"的角度去评价。在课上我对学生的结论感到好笑,却好没有仔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以及这种现象存在的价值,反而觉得学生"被金钱所迷惑",我暗暗嘲笑他们的"愚"。(此时,我研究的不应该是学生为什么有这些"鄙陋"的想法,更不应该"嘲笑他们的"愚",而应该分析"怎样在学生认知的基础,通过语文味的分析,加上我的介入主,使他们的认知有所提高"。至于提高的方向,可能有很多,但从我们国家价值导向(人本)和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来看,这个方向,应该是人性方面。"人性"是个很好的解读文本的角度,当我们用人性的标尺去衡量分析文学作品时,我会觉得很舒服。其实,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的探索那些生命中本性的东西。)这使我又一次失去了修正航向的机会,继续滑向悲剧的深渊。
晚上,我睡得更晚,可惜的是我仍然在研究"专家"的解读。
4月1日(星期四)上午,我的导学案终于出炉,但没有很好的去做它的预设,直到我正式上课时,导学案很是一片空白。现在想来真是后怕。
早晨,值班时听过课的数学老师说,"上课的学校有多媒体",下午,我开始做课件,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4月2日早晨5:30。(用课件上课是另一种思维,我用了如此多的时间来做课件,其实是在重构自己的上课思路,这又使我离"好课"的目标越来越远。)
4月2日,上午7:35我到了高青四中(有点晚,他们7:20上早读)。上课前,我问同学们有什么建议,"老师,声音再高一些,我采纳了。"第一节课,我在八三教室,继续备课,继续从自己的角度去设计课堂,此时,我应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思考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可惜,我没有那样做。(此时,我尚有改正自己的时间与机会。)
这时,岳老师正在上课,课题与我的课题一样。我为什么不去听听她的课呢?她的课一向是过渡自然,环环相扣,一气呵成,且教师有激情,学生活跃。如果听一听她的课,我也许会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做一些改变。这是我失去的又一次宝贵的机会,非常可惜!
二、教学思路
我的思路是从于勒的称呼入手,引出信,由信的真假,去分析"菲利普夫妇"为什么知道信是假的却又不敢不愿承认的心理;接下来,再分析"菲利普夫妇"的性格,重点在"衣冠整齐"与"郑重其事"以及"高贵与拮据"的矛盾,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认识的目的;最后,指出"菲利普夫妇"一家的梦想都是建立在于勒给他的那封虚无缥缈的信上。从而得出他们的可悲、可怜与可理解。
三、教学过程与反思
课堂的开始与我设计的基本吻合,学生只是在分析信的真假时,有些不得要点,但总算进展顺利了。接下来,按照设计,我们应该分析人物的性格,当然是"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然而,学生的回答却使我乱了方寸,因为他们的答案不是我想要的。这时我有两种选择,一是继续按我的思路走下去;二是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随机应变。(这是整节课的分水岭)潜意识中,我选择了前者,至此,我失去了最后一次改正的机会。我为什么会选择前者呢?当时我的脑海中,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以我的课,来阐释孙绍振的"错位说"。现在想来,我做了一件极其错误的选择,虽然这个选择,我当时还没有意识到。我为什么没有意识到呢?归根结底是我对一节课的标准是什么还不清楚。现在,我把这个结论写出来:一节好课的标准,应是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内有所收获,而且这种期望不能太高,只比学生的认知提高一点点就可以了。这种提高包括知识方面的,能力方面的或情感方面的,一节课只抓住一点就够了。比如,这节课的目标定位在提高学生的情感认识方面,让他们明白,拮据的"菲利普夫妇"追求金钱是一种非常条件下的正常要求罢了。而我的目标却定位在"学习一种分析小说的方法-----错位",这个目标是大学生学习的目标,不是中学生学习本文的目标。目标定位的错位是自己对课堂本性认识的不到位,以及自己平时眼中没有学生、没有养成关注学生的习惯有直接的关联。
现在,我不得不重新树立自己对好课的标准,那就让学生在你所主导/掌控的40分钟内,能感到生命的快乐,没有白白的浪费生命中的这40分钟。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我应该是学生的"仆人",我应该为他们服务,而不是视学生为我才情展示的道具。这个认识比是不是有语文味还具有根本性。一位教师当明白了这一点时,他才能有资格上出有学科特色的语文课。我认为自己的课有语文味,但谁是课堂的主人,一节课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却不明白,或者说,是假明白,表面明白,实际却不想做,进而不会做。如果,我因势利导,当学生的见解与我的预设大相庭径的时候,我顺着学生的认识,稍稍点拨,加入我的介入,然后再有所提高,那将是一堂好课。我有上好课的能力,却没有上好课所必需的人本意识。结果是,我上了一节文本解读最透彻的和教学设计最差的语文课。
由此,来反观一位教师的任何一节课,都是他人生智慧的一次折射:做事情目标纯一些。我是一名教师,教课的目标就是让学生有点收获;(有点收获是经济的,是可能达到的;有所收获是笼统的,是不经过思考的,是不知道教学目标的,是贪婪的)。作为一名班主任,目标就是给学生一个安全的保障,一个好的品德;做为一名学校的中层干部,做事的目标就按时创造性的完成自己份内的工作;做为一个人,目标就应该人性一些,并最大限度的人性一些。
无论那一个角色,角色的本身就是目的!
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