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子》读后感7篇

时间:
Indulgence
分享
下载本文

读后感可以是对书中情感的共鸣和体验,也可以是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思考,读后感可以是对书中人物命运的思考和关怀,也可以是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和思考,360好工作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疯子》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疯子》读后感7篇

《疯子》读后感篇1

天才在哪,疯子在哪?

没有用太久的时间,就读完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之前就听说过这本书,这回趁着有实体书,通读全书。

读之前就大概了解本书是讲述精神病院里病人的故事。精神病院是神奇的充满神秘感的地方,感觉不会像医院那么神圣,也不像医院那么阴森,共同点是人们不会想进去待着,但精神病院会有神秘感吸引人想揭开一角窥探一下。

有些疯子并不是真正的疯,他们是真正有高智慧的人。读完本书,总让人有这样的感觉,仿佛在病院里的人,是掌握大智慧的人,因为自己不同世俗的举动,而被误关进来,里面很多内容讲述高深莫测的世界观、科技观、生命观等。我记得有被外星人抓走监控地球的间谍人;有从未来穿越回来的旅行者;有人研究古代文明否定过去;有人研究科学技术否定现在,这些人让人感觉需有很强的逻辑及丰富的知识,怎么能被认为是疯子。

有心灵感应的双胞胎,有多重人格的他她他,有人看所有人都是各种动物,有人在平静的屋子感受到大风的侵袭,这些人的奇怪想法似乎没有那么的高深,但却也让人无法捉摸,一些无法去想象的事情,却真实的感受在他们身上。

看完本书,真的没有办法去下定论,如果你想到的事情和书中人物想法一致,那自己是不是要应该去医院看一看呢?

《疯子》读后感篇2

读了这本书,多了一些书里观点。以后看到疯子,也许能有一种包容的心态,而不是同情,恐惧,远离。

精神病人的世界,他们也有性格,有人沉默寡言,有人喜欢说个不停,有人直来直去,有人喜欢拐弯抹角,跟大家眼中的正常人没什么区别。唯一不同的是:会做一些“正常人”不能理解的事儿。而他们做这些事儿的根源就在于:跟“正常人”的世界观不同。他们的世界观与众不同,甚至令人匪夷所思,让人难以理解。

各种各样的病历,印象最深是苏萨克氏症候群,她的'记忆似乎只能保持24小时,每一天对她来说,都是全新的一天。不要以为失忆只是不记得一些人、一些事那么简单,他们同时会遗忘了一些技能,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会出现障碍,他们会变得暴躁、迟钝,而且合作能力也会大大降低。他们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混沌的,画面、色泽、美感,好像都已经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甚至有时候,连看对面的人,也会恍惚,脑海中会浮现出“两只眼睛、一个鼻子、一张嘴,这样是一个人”的可笑概念。

也许我们永远无法知道他们的世界,就像如果他们得不到有效的康复,就永远不可能再回到正常人的世界中一样。但有时候,不得不承认,在他们那断篇的,无法拼凑完全的记忆世界里,悲伤和抱怨存在的空间非常有限,而他们的快乐程度也会远远高于正常人。

《疯子》读后感篇3

在智者的领域中,天才站在左,疯子站在右,那中间是谁呢?——题记

周末两天,恰好时间充足,我便乘此机会读完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这是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我可从未听说过这类书籍)。作者高铭用了四年时间,接触了数百名“非常态人类”才完成这本着作。

书中讲述了作者与多位精神病人接触的经历,每一个故事都简单明了,又扑朔迷离。总而言之,它们(故事)清楚到让人感觉身临其境,以致于更加迷雾重重。在他(作者)所接触到的患者中,有研究哲学、心理学、人体、生物学、宗教(主要是佛教)、量子物理学、符号学、玛雅文明的各种各样的人,还有一些多重人格者,“永生者”,“小说”家以及俱怕梦境、细菌甚至是月亮的人。作者的写作水平很不一般,他将每个人物的形象、性格和已知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栩栩如生,仿佛他们就在你眼前与你交谈。由此可见,作者在收集素材与写作上下了很大功夫,才让我们读者阅读时体会到了一种特别的乐趣。

读完书之后,多数患者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知识渊博,机智过人。他们中间相当一部分具备了天才所具备的天资,可谓天赋异禀。然而,过人的天赋与他们极端的思想所结合之后,所诞生的便是一个畸形(心理上)天才——疯子。例如:有位少年因研究量子物理学太过痴迷,结果渐渐产生了幻觉(也许他所说的东西真实存在,但我们无法看见,目前的科学也无法解释),最后进了精神病院治疗。还有一位公务员,为了研究玛雅文明及其预言,不惜辞去工作,将全部精力投入研究,时间长了后精神开始出现异常,终于被判定为精神病人。但是,不管怎样,他们的智慧与能力不可否认,尽管在我们眼中他们是“非常态人类”,但这或许是因为他们了解了一些我们所不知的事物,让我们误认为他们有“问题”。因此,疯子即是超能智者,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天才。

尽管疯子的智慧超于常人,但由于他们思维方式不同常人,甚至会产生危害,所以总要被关在铁门与铁窗的后面,与囚犯无差。然而一些天才有时也会透露出疯子的影子。如果说疯子是另一种天才,那么天才就是没被关起来的疯子。因此,这让我不禁联想到了一个词——中庸。所谓中庸,就是中正和永恒持久,这是一种为人之道,处世哲学。中庸的智慧,不仅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这恰好填补了精神病人不善于打交道的短处),也是在做人做事上实用的学问。学习中庸,可以让你受益终生,也许中庸之道不能让你成为最聪明的人,但它可以让你成为人际关系最好、为人处事精明的人才,而这样的人才,恰好介于疯子与天才之间。所以,我希望我自己和所有正在努力的人,一定要学会中庸,切不可走两个极端,否则你不是名垂千古便是一事无成,这样对人而言精神压力不是太大了吗?与其这样,不如学习中庸,让自己感受到生活中的乐趣。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成为人才),我将会继续努力,决不偏左或右,笔直地走下去。

天才与疯子并排站着,中间有条粗线将他们一分为二,而人才便站在这条线上。

《疯子》读后感篇4

一次次让我停了下来。原因很简单,书看的让人头"胀"。对,用“胀”这个字形容,最接近我的状态了。我自认心理精神还是蛮强大的,但是越到后来没看两篇就得停下来,让大脑休息一下。这时最大的感受就是特别想做个数学题或者几个英语单词。前者让我重新回到理性的世界,后者让我暂时忘掉一些东西。

这不是危言耸听。虽然最终因为好奇心的驱动,我还是读完了小说。

它对人最大的帮助是里面好多个案例涉及到了量子物理的知识以及相对论的知识。“精神病人”用巧妙地比喻让人恍然大悟。扭曲空间是相对论的结论,但是我一直不知道怎么理解。那个“疯子”天才般的用苹果在布上滚动解释,顺便解释了黑洞和白洞之间的联系,让人不得不佩服。

但最后别看这本书。

每读到一个案例,特别是遇到逻辑能力很强的病人,他的逻辑没有丝毫弱点,讲的让我感觉“很有道理”。我不止一次的想到这几个字,然后提醒自己,他是个精神病人。连作者也不知一次的提到精神病医师被自己的病人搞得成了精神病的事。作者费尽心思的写这些东西,很好,但是几乎每个案例,他都留下了空白。那是个令人难受的空白,他采访了病人,病人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作者把笔录搬出来,即就是把精神病人的语录复述一遍。作者按照自己的理论,把自己的空间缩小,让病人释放出自己的空间。可是他写成了书之后,那些病人的空间被无限的.放大了。

换句话说,作者的每次采访,特别是那些非常厉害的病人,他都会被其他医生一再警告,最好别把病人说的当真。可是作者把这些极其危险地思想毫无保留的说了出来。这不就等于让读者真切的面对这些”天才“吗?

最令人不可忍受的是,靠后有一篇的案例的病人竟是作者自己。他毫无掩饰的承认了自己的多重人格。如果说,从前的我对于精神病人,以玩笑的态度视之,今后我不得不提醒自己,他们只是少数而已。

看书的这几天,我发现自己想问题的方式已经有了变化。强迫症的感受也更加强烈。总之,我很后悔自己看了这本书,并且思考了其中的内容。

看书的时候,我有的添加笔记。我不愿意再回顾这些天才们的高见了,那些”经典“的思想我也不愿再记住。愿想看书的人,收起你的好奇心,珍爱生命。

《疯子》读后感篇5

这本书,在我的收藏架中,呆了有差不多1年了吧?始终未曾拿出来读,恰巧这次5月假期去扬州旅游,入住的酒店里刚巧看见有这本书,兴之所至,也就拿起来翻阅了起来,不得不说,刚看完几个案例就觉得实在是太有趣,放不下手来,然,读到约一半时,越读越觉得细思极恐,不由得脊背发寒,寒毛直竖~终于明白为何取这样的名字,果真是贴切。天才与疯子着实是一线之隔,你是天才?还是疯子?

我忽然在想精神病的定义究竟什么?

书中有些例子,说真的,我都觉得能说服我了,那逻辑和思维真的是超级赞,阅历、知识也是相当的丰富,根基也很深~何为疯子?我想,大约是“偏执”“程度”吧?

其实生活里,人们多多少少都会有一点“精神病”,例如:抑郁、偏执、强迫……只是看程度如何、是否影响到了别人,又或者说,是否能够隐藏?至少让别人觉得你是跟其他人一样的……是的,一样……你跟别人不一样了,你的想法太超前,超前到了别人实在无法理解,而你又想让别人知道,宣传这样的想法,那就成了“精神病”!

看到最后一章的时候,有断话,真心说到了我的`心坎里:矛盾,是一种孤独感。虽然为此痛苦不堪,但是又尽力维护这那种孤独感。经常是处在一种挣扎状态:既希望别人关注、关心自己,又不知道该怎么去接触和回应别人,于是干脆直接抗拒。可是骨子里又是那么的渴望被了解,渴望被理解,渴望被关注……哪怕会后悔,也继续坚持着去抗拒,而且矛盾到嘴里说出来的和心里想的完全相反。

这段话,真心触动了我的灵魂,是的,我的灵魂~亦是那种找到了同类的感觉。那是我童年从8岁开始便挥之不去的孤独感。跟随我20多年。但是现在我想,我喜欢这种孤独感!是的,喜欢!也克服了自己想要被关注、被关心的渴望~!

最后,就像书中所写:面对未知,没必要害怕,而是学会尊重未知的存在。其实那也是对自己的尊重,给自己一个尝试着去了解、辨析的机会。也就才有思考的机会。

《疯子》读后感篇6

起初买这本书是因为陈乔恩(女神)在一期访谈节目中推荐此书,本着爱屋及乌的原则决定拜读此书。书拿到手里很厚实的一本,按照我看书的速度估计要花一个月时间,结果刚完前两篇文章就中毒了,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只要有时间就会抓紧时间看。

这本书太多吸引我的地方,几乎每一篇都是一个巨好的电影剧本,题材、故事、人物,无不精彩,合情合理,又出人意料,因为几乎每一位精神病人,都有超强的逻辑思维,丝毫不担心剧情上逻辑出纰漏,而电影又是很好的手段,去完全构建起他们眼中的世界,可以完全依照他们的规则来建制起另一个迥异的世界,这多么有趣。借书里的话说,“我自己也有成为精神病的潜质,这让我担心又兴奋,兴奋的是我发现了一个很大很大的新鲜领域,让我饶有兴致,这起码在接下来较长的时间里我有一个好的兴趣点,我是知道的”这也是我让我无法停止阅读的原因。这本书给我很多启示,很多故事读过许久再回想起来有会有另一番滋味。

读完这本书让我想起一句诗“听从生活的`安排,是快乐的”我对这种听从有时候是接受的,有时候又觉得接受就是违背本意的所以时常会纠结。这或许就是书名的本意吧!天才也好,疯子也罢都是安排,听从安排或许就是快乐吧!

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很有自省的价值的(很多次理所应当的瞬间我们真的很难排除自己就是病人的事实),此书推荐给那些曾经像我一样心灵长满杂草的拓荒者。

《疯子》读后感篇7

想看到真正的世界,就要用天的眼睛去看天,用云的眼睛睛去看云,用风的眼睛去看风,用花草树木的眼睛去看花草树木,用石头的眼睛去看石头,用大海的眼睛去有大海,用动物的眼睛去看动物,用人的眼睛去看人。

为什么小孩子不喜欢逛街,试着蹲下来和小孩子一个高度,你看到的只有不同的腿在向前动,商店里面也只有衣服的支架。当孩子要求你抱抱的时候请抱起她,让她看到和你一样的世界。

很久很久以前,我听到过一个故事,有个精神病人拿着伞蹲在草坪上,别人问他,他说我是一个蘑菇。当时我并不理解,觉得就是精神病,怕是傻掉了。但当我看了这篇文章,我才知道他只是站在蘑菇的角度“对话”蘑菇。

这篇文章写一个女生会模仿任何一个人,语调,语言,动作都像极了,一个老人或或者亲近的人。她说:“我开始想了很多办法,最后决定还是用这个最笨的办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换个角度看。不过,这个换角度,要复杂的多。因为要换角度看的不是一件事,而是整个世界!最开始我先是慢慢观察别人的细节,然后记住那些细节的特征,再然后开始试着模仿别人、体会对方为什么这么做。说白了就是变成你模仿的那个人。模仿的时间久了,会了解被模仿者的心态,进-步,就会学会用对方的眼睛去看事物了,如果掌握的好,甚至可以知道对方在想什么。”

《疯子》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作文读后感7篇

《巴金》读后感7篇

海燕,读后感模板7篇

《鲁迅》读后感优秀7篇

论语高一的读后感7篇

明朝读后感模板7篇

《冬》的读后感最新7篇

半生画读后感7篇

《英雄》的读后感参考7篇

边城读后感作文优质7篇

《疯子》读后感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4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