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设计应考虑到课堂管理,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维护良好的学习氛围,会写教案的教师能够有效规划课程进度,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取得进步,以下是360好工作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盐的实验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盐的实验教案篇1
一、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思考: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是否相同?为什么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不同?
在空气中与在真空中的区别是,空气中存在着空气阻力.对于一些密度较小的物体,例如降落伞、羽毛、纸片等,在空气中下落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影响较大;而一些密度较大的物体,如金属球等,下落时,空气阻力的影响就相对较小了.因此在空气中下落时,它们的'快慢就不同了.
在真空中,所有的物体都只受到重力,同时由静止开始下落,都做自由落体运动,快慢相同.
2.不同物体的下落快慢与重力大小的关系
(1)有空气阻力时,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轻重不同的物体的下落快慢不同,往往是较重的物体下落得较快.
(2)若物体不受空气阻力作用,尽管不同的物体质量和形状不同,但它们下落的快慢相同.
3.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1)v0=0
(2)加速度恒定(a=g).
4.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自由落体加速度
1.自由落体加速度又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
2.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都相同.
4.在不同地理位置处的自由落体加速度一般不同.
规律:赤道上物体的重力加速度最小,南(北)极处重力加速度;物体所处地理位置的纬度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大.
三、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规律
因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
1.速度公式:v=gt
2.位移公式:h= gt2
3.位移速度关系式:v2=2gh
4.平均速度公式: =
5.推论:Δh=gt2
●问题与探究
问题1 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相同吗?你有什么假设与猜想?
探究思路:物体在真空中下落时,只受重力作用,不再受到空气阻力,此时物体的加速度较大,整个下落过程运动加快.在空气中,物体不但受重力还受空气阻力,二者方向相反,此时物体加速度较小,整个下落过程较慢些.
问题2 自由落体是一种理想化模型,请你结合实例谈谈什么情况下,可以将物体下落的运动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
探究思路:回顾第一章质点的概念,谈谈我们在处理物理问题时,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如何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进一步理解这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问题3 地球上的不同地点,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相同吗?
探究思路:地球上不同的地点,同一物体所受的重力不同,产生的重力加速度也就不同.一般来讲,越靠近两极,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就越大;离赤道越近,加速度就越小.
●典题与精析
例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静止开始下落的物体一定做自由落体运动
b.若空气阻力不能忽略,则一定是重的物体下落得快
c.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
d.满足速度跟时间成正比的下落运动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
精析:此题主要考查自由落体运动概念的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指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选项a没有说明是什么样的物体,所受空气阻力能否忽略不得而知;选项c中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应为竖直向下,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都与时间成正比,但不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
答案:abcd
例2 小明在一次大雨后,对自家屋顶滴下的水滴进行观察,发现基本上每滴水下落的时间为 s,他由此估计出自家房子的大概高度和水滴落地前瞬间的速度.你知道小明是怎样估算的吗?
精析:粗略估计时,将水滴下落看成是自由落体,g取10 m/s2,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可求得.
答案:设水滴落地时的速度为vt,房子高度为h,则:
vt=gt=10× m/s=15 m/s
h= gt2= ×10×2 m= m.
绿色通道:学习物理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所以在学习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要从实际出发,各种因素是否对结果产生影响都应具体分析.
例3 一自由下落的物体最后1 s下落了25 m,则物体从多高处自由下落?(g取10 m/s2)
精析:本题中的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为g=10 n/kg,并且知道了物体最后1 s的位移为25 m,如果假设物体全程时间为t,全程的位移为s,该物体在前t-1 s的时间内位移就是s-25 m,由等式h= gt2和h-25= g(t-1)2就可解出h和t.
答案:设物体从h处下落,历经的.时间为t.则有:
h= gt2 ①
h-25= g(t-1)2 ②
由①②解得:h=45 m,t=3 s
所以,物体从离地45 m高处落下.
绿色通道:把物体的自由落体过程分成两段,寻找等量关系,分别利用自由落体规律列方程,联立求解.
自主广场
●基础达标
1.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让一轻一重的两石块从同一高度处同时自由下落,则
a.在落地前的任一时刻,两石块具有相同的速度、位移和加速度
b.重的石块下落得快、轻的石块下落得慢
c.两石块在下落过程中的平均速度相等
d.它们在第1 s、第2 s、第3 s内下落的高度之比为1∶3∶5
答案:acd
2.甲、乙两球从同一高度处相隔1 s先后自由下落,则在下落过程中
a.两球速度差始终不变 b.两球速度差越来越大
c.两球距离始终不变 d.两球距离越来越大
答案:ad
3.物体从某一高度自由落下,到达地面时的速度与在一半高度时的速度之比是
a. ∶2 b. ∶1
∶1 ∶1
答案:b
4.从同一高度处,先后释放两个重物,甲释放一段时间后,再释放乙,则以乙为参考系,甲的运动形式是
a.自由落体运动 b.匀加速直线运动a
c.匀加速直线运动a>g d.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d
物体的质量是b物体质量的5倍,a从h高处,b从2h高处同时自由落下,在落地之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下落1 s末,它们的速度相同
b.各自下落1 m时,它们的速度相同
的加速度大于b的加速度
d.下落过程中同一时刻,a的速度大于b的速度
答案:ab
6.从距离地面80 m的高空自由下落一个小球,若取g=10 m/s2,求小球落地前最后1 s内的位移.
答案:35 m
●综合发展
7.两个物体用长l= m的细绳连接在一起,从同一高度以1 s的时间差先后自由下落,当绳子拉紧时,第二个物体下落的时间是多长?
答案: s
8.一只小球自屋檐自由下落,在Δt= s内通过高度为Δh=2 m的窗口,求窗口的顶端距屋檐多高?(取g=10 m/s2)
答案: m
9.如图2-4-1所示,竖直悬挂一根长15 m的杆,在杆的.下方距杆下端5 m处有一观察点a,当杆自由下落时,从杆的下端经过a点起,试求杆全部通过a点所需的时间.
(g取10 m/s2)
盐的实验教案篇2
【教材简析】
这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讲的是一位家在一所小学让三个学生做逃生游戏。这个实验已经做过多次但都没有成功,而这次却获得了成功。家的实验是对学生品行的考查,三个小学生尤其是小女孩,经受住了考验,体现出小女孩品质的可贵和团结合作的重要。这篇文章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不仅贴近小学生的生活,还给学生以启迪。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讲三个学生做游戏的经过。第二部分(第7-11自然段)讲家弄清了实验成功的原因后,感到十分激动。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教学以读为主线,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阅读,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自我感悟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有所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设计思路】
1、以教师讲故事和学生分组做实验导入,感受实验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初步体验团结合作精神的重要性,为突破难点作好铺垫。
2、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有趣且易懂,因此,自读自悟是本课教学所体现的主要特点。运用本单元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理解重点词句和课文内容。
3、通过说(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做(游戏)、演(分角色朗读及表演课文内容)突破本课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读懂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3、学生学习小女孩先人后已的精神,懂得互相合作才能把事情做好。
【教学重点】
了解实验(游戏)的经过,弄懂实验成功的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懂得成功的真正含义。
【教学准备】
瓶子、玻璃球、细绳子、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1。学生做游戏。
2。请参加游戏的学生说说自已在做游戏时的感受和体验。
3。请没有参加游戏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小结过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刚才游戏有关的课文,文中也有三个小朋友参加了刚才同样的游戏,他们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板题:一次成功的实验)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采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2)难以理解的字、词、句等,用笔做上记号。
2、检查自读情况。初步解决阅读困难。
小结过渡:同学们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真棒!既然同学们有这么多疑问,就让我们再把课文读读,看谁最快找到答案!在读之前老师给同学们一点提示,请看。
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课文。
多媒体显示阅读提示:
这是一个实验,也是一个游戏,却让家十分激动。再读课文时,想一想:
(1)家做了一个怎样的实验?
(2)实验最后成功了,为什么实验能取得成功呢?
(3)你觉得小女孩是个怎样的人?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一边仔细地看屏幕,一边认真的听录音。
(播放动画)听完后:板书三个问题。
1、小组交流。讨论刚才提出的三个问题。将不明白的地方在组内讨论、交流。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由组长收集起来。
2、全班交流。小组汇报,
盐的实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直白质朴的语言特色。
2、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体会农民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4、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自己对脚下的土地的感受。
教学重点:
品味诗歌直白质朴的语言特色,体会诗歌巧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对比的写法来展现人物的喜悦心情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
感受三黑这个典型的淳朴的农民形象,体会他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和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引入文本。
导语:同学们,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是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它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一切,只为了给我们提供衣食所需。离开了这片土地,我们将举步维艰、难以继日。三黑深爱着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当他真正拥有这片土地的时候,他不仅满怀喜悦,而且憧憬着未来通过辛勤的劳动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三黑和土地》(教师板书),感受翻身做主人的农民对土地的情思。
2、出示课题,引导学生理解题目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诗歌以“三黑和土地”为题,交代了写作对象和写作内容。“三黑”是主人公,“土地”是三黑赖以生存的支柱;这首诗主要写了三黑和土地的关系,展现了三黑对自己脚下的土地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了解学情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诗歌读通顺。
2、指名学生朗读自己印象深刻的内容,教师随机纠正字音。
3、教师出示课件,介绍作者及文章的相关背景知识。
苏金伞(1906—1997)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是我国“五四”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1946年,《大公报》介绍苏金伞时说:“他的诗讽刺深刻得体,当世无第二人”。苏金伞于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品有《地层下》《窗外》《鹁鸪鸟》等。
写作背景苏金伞从小生长在农村,能深刻体会到农民对土地的挚爱,作为我国乡土诗派的代表人物,苏金伞晚年对乡土的回忆几乎处处皆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解放区进行的土地革命让劳动人民获得了宝贵的土地。本诗就再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获得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4、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朗读课文,读出情感。
提示:边朗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画面,感受三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体会他获得土地后的喜悦心情,畅想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可以读给同桌听,两人互相评价。
5、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诗歌可以分为几部分?请给每部分概括一个小标题。
(这首诗主要写了三黑分到了土地,他的生活和心理都发生了改变。诗歌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后的喜悦心情,抒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展现了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3节):写农民真正拥有了土地后异常欢喜的情景。
第二部分(第4—8节):写三黑翻地耙地,同时欣赏着自己的土地和劳作。
第三部分(第9—12节):以蝈蝈儿为线索,把三黑小时候和现在的生活、心情进行了对比。
第四部分(第13—14节):写三黑的打算。
第五部分(第15节):收束全诗,点明中心——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
小标题示例:获得土地,异常欢喜;翻地耙地,愉快劳作;今昔对比,变化巨大;热爱土地,憧憬未来;翻身做主,心情甜蜜。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师生共学诗歌第一部分,感知农民与土地的关系。
(1)学生快速默读诗歌第1—3节,思考:哪节诗清楚地告诉我们农民与土地的关系?(第1节诗。)
(2)师生共同品读第1节诗。
①理解“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的含义。
预设:这是诗歌的首句,具体阐述了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这里的“有了土地”具有深层的含义,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可知,“有了土地”指的是土地革命以后,农民实实在在地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这和以前向地主租地当佃户,虽然“有了土地”但要向地主交租子不同;也和农民靠出卖劳动力给地主当雇农,地主说“这块地归你种吧”,这样也算是“有了土地”不同。现在,农民真正做了土地的主人,想在土地上种点啥就种啥,想怎么在土地上劳作就怎么劳作,所以他们“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期盼着土地能给他们带来幸福的生活。
②你从第1节诗中的“一……就”中体会到了什么?
(这里运用“一……就”这组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生动地表现出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渴望,反映了他们得到土地后激动、兴奋的心情。)
(3)学生反复品读第2、3节诗,感受农民有了土地后的欢喜心情。
①多种形式读,读中感悟。如:分组朗读、想象画面读、配乐朗读等。
②赏析这两节诗。
预设:这两节诗描绘的是农民真正拥有了土地后异常欢喜的情景。这两节诗都用“恨不得”开头,起到重复强调的作用,将农民急切地想到土地上劳作的心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他们“恨不得把每一块土”都“尝一尝”,又“恨不得自己变成一粒种子,躺在土里试一试”的目的是想知道自己的土地到底好到什么程度。庄稼是农民的希望,他们爱土地无非是为了庄稼,所以他们就想“变成一粒种子”去“试一试”“温暖不温暖,合适不合适”。“尝”是味觉,“躺在土里试一试”是触觉,比较空说“想知道好到什么程度”不同,真实多了,情感也丰富多了。总之,诗人用这两节诗生动地表现了农民爱土地、爱庄稼的情感,也表现出他们获得土地后的欢喜心情。
③有人说诗歌的前三节并不是写三黑的,所以是多余的。你赞同这个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我不赞同这个说法,诗歌的前三节并不是多余的。这三节诗总说农民真正拥有了土地后异常欢喜的情景。这是诗歌创作的大背景,三黑正是这许许多多普通农民中的一员,他此时的心情和其他农民是一样的。这为下文具体写三黑的表现和心理打下了基础。)
2、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二部分,感受三黑对待土地和劳作的态度。
过渡:农民真正拥有了土地后该是多么欢喜啊!他们恨不得时时刻刻与土地待在一起,精心侍弄着土地上的庄稼。看,“三黑就是这样地翻着土地”,同时欣赏自己的土地和劳作。
(1)读一读,想一想,理解句子,在小组交流。
①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
(这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耙得又平又顺溜”的地比作“妇女们刚梳的头”,一方面形象地表现出三黑把地耙得又光又顺,表明他现在的劳作很认真;另一方面也表明三黑在欣赏自己的劳作,他此刻心里是得意的。)
②这么松散的地,/简直是一张软床,/叫人想在上面打滚,/想在上面躺一躺。
(三黑继续欣赏刚耙的土地,深深地陶醉其中。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土地比作软床,形象地表现出了土地的珍贵,也从侧面表现出三黑内心的喜悦。)
③这么好的床,/麦籽儿躺下去挺舒服,/就想发芽,/赶紧钻出来吸些雨露。
(三黑把麦籽儿看得比自己还要宝贵,他如此认真地对待土地的目的就是希望庄稼能在这块土地上好好地生长。)
(2)教师解决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难。
①第4节诗中的“就是这样”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明确:“就是这样”指的是诗歌前三节讲述的内容,即农民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挚爱着这片土地,对这片土地满怀希望。
②三黑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土地的?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三黑把“每一寸土都给翻起,每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我从中感受到当农民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后,他们的劳作更认真、更积极了。
3、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三部分,感受三黑现在与以往的不同。
过渡:当三黑真正拥有了土地之后,他的心里乐开了花,他在珍贵的土地上辛勤地劳作。当他看到地里的庄稼茁壮成长的时候,他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学生朗读第9—12节诗,教师课件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找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指出本体和喻体,体会其表达效果。
②找出文中描写三黑过去和现在不同的生活和心理的句子,比较阅读,说一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问题一预设:比喻句——看见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白霎霎的像一片雪。
赏析:这个比喻句中,本体是荞麦花,喻体是白霎霎的一片雪。作者运用这个比喻句一方面形象地写出了荞麦花的颜色和形态,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另一方面生动地表现出了地里的庄稼长势喜人,从侧面说明了由于是“自己种的”,所以三黑格外用心,庄稼才长得好。
问题二预设:诗歌的第10—12节以蝈蝈儿为线索,把三黑小时候和现在的生活、心理进行了对比,从这个对比中我们能明显感受到三黑现在的生活、心理和过去大不一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找出相关的句子,然后比较着阅读,再鼓励学生畅谈自己从比较中发现了什么。学生发言示例:
三黑小时候喜欢蝈蝈儿,但是由于贫苦农家的孩子没有地位,到地里抓蝈蝈儿后会被爹娘骂、被地主骂,心里很委屈。现在三黑依然喜欢蝈蝈儿,听着自己地里的蝈蝈儿叫唤,他自己不仅心里欢喜极了,还招呼孩子到自己的地里去抓蝈蝈儿。从这个对比中我感受到三黑小时候那种困苦、受压迫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那种冷漠无情的社会也不复存在了。现在农民的生活自由了,农民与农民之间相互关爱,他们的心情是相通的。
4、学生自学第四、五部分,升华情感。
过渡:三黑有了自己的土地,翻身做了主人,他的心情多么欢快啊!有了土地后的三黑又有啥打算呢?请同学们借鉴学习前面内容的方法自学最后两部分。
(1)学生朗读第13—14节诗,思考并解答下列问题。
①三黑有什么打算?(第13节诗讲了三黑的第一个打算:跟人合伙,种好庄稼,收获更多。第14节诗讲了三黑的第二个打算:买毛驴、送公粮,驮着老伴看闺女、上东庄。)
②你从三黑的打算中感受到了什么?(从三黑的两个打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后的农民的生活更自由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改变了,对劳作显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性;他们因为生活改变了,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他们更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更加积极地交公粮,也更加重视亲情。)
③试着分析三黑有这样的打算的原因。(三黑的这种打算是农村进行土地革命以后出现的新情况,是农民在实际生活中受到的缘故。)
(2)学生朗读第15节诗,找出点明中心的诗句。(点明中心的诗句: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
(3)结合课文内容,深入理解“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这句话。
明确:“甜”是这首诗的中心,诗歌从头到尾都体现了这一点。诗歌第一部分总写农民得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土地后异常喜悦的情景,所有农民的心里都是甜的;第二部分具体描写了三黑的劳作比往常好,而且自己欣赏那个“好”,这也是甜的;第三部分运用对比的写法展现了今昔大不同,今胜于昔,这当然也能让人感觉到甜。第四部分写三黑的两个打算,前途光明,怎能不让人感觉到甜呢?诗歌的末尾则明明白白地写出了甜,不仅甜在三黑的心里,连地里的蝈蝈儿也因为甜叫得更欢了。
(4)教师总结,深化。
小结:土地对于农民来说就是希望。当得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土地后,三黑做的是“细细打碎”每一块土疙瘩,眼见的是自己种的荞麦开出“白霎霎的像一片雪”的花,耳听的是蝈蝈儿鸣叫,心想的是“打完场赶着送公粮”。这所见所闻、所做所想,无不闪耀着“翻身人儿”的喜悦、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同学们,在这节课上,我们采用多种形式具体分析了课文内容,真切地感受到三黑获得土地后的喜悦心情和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同时也激发了我们对脚下的土地的热爱之情。课堂学习中,同学们的表现都可圈可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分组交流学习收获。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盐的实验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的方法,知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让有些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2、了解自然界中死海能使人漂浮的成因。
二、教学准备。
1、前期幼儿经验:知道有些物品会浮于水面,有些物品会沉在水底。
2、人手一个鸡蛋、半杯温水、一根筷子、糖、盐、味精、水、抹布、脸盆。
3、大记录纸一张。
4、死海的录像。
三、活动重难点。
1、重点:有序进行实验。
2、难点:了解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让有些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四、教学过程。
(一)猜测沉浮的物品。
师:小朋友,你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浮起来?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沉下去?
对于幼儿答案中提到的有现成的`,教师进行实验。
(二)实验猜测。
1、提问:如果把鸡蛋放在水里是沉还是浮起来呢?
2、教师出示记录表,引导幼儿解读。
3、当场把鸡蛋放进水里验证:鸡蛋沉入水底。
(三)幼儿进行实验。
1、有什么办法能让鸡蛋浮起来?
2、出示记录表,让幼儿猜测,并记录猜测结果。
3、把幼儿分成三组,一组给予盐、一组给予糖、一组给予味精,并告知幼儿。
(四)揭示实验结果。
1、教师出示记录表,分别让不同实验的幼儿回答实验结果,并帮助幼儿进行记录。
2、教师进行实验:脸盆里装水加盐搅拌,鸡蛋浮起来
3、实验后得出结论,放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使鸡蛋浮起来。
(五)拓展活动:死海的秘密。
提问:放了盐的水能让鸡蛋浮起来,那人可不可以浮起来呢?”
教师播放ppt,介绍“死海的秘密”。
盐的实验教案篇5
五月的天气,春光明媚,天气这么好,菲儿和妈妈一起去公园玩!咦?这是什么?哈哈哈,原来是美丽的喷泉。喷泉很神奇,能够自动喷出水来,宝宝看得人了神,对妈妈说:“我想把喷泉带回家!”妈妈说:“宝贝,公园里的喷泉是给所有的孩子看的,这样吧,妈妈回家和你一起做一个喷泉,好不好?”宝宝高兴地赶紧和妈妈回家。好期待好兴奋呀!妈妈真的可以在家里做一个喷泉吗?
小朋友,你们是不是也想自己动手来做一个喷泉呢,快快和宝宝一起动手操作吧!
材料的准备
塑料瓶1个(矿泉水空瓶子)、吸管2根、剪刀、棉花球、脸盆。
实验步骤
工具准备好啦,现在开始一步一步和我一起做吧!
1.在塑料瓶中装入一些冷水,大约三分之二,不要把水倒在瓶子外面啊。
2.把两根吸管中的一根吸管剪短,相当于瓶口到水面的距离,用剪刀的时候要小心。
3.如图所示,将两根吸管放入塑料瓶中,短的吸管不能碰到水面,长的.吸管伸入水面。
4.将棉花球弄湿,塞紧瓶口,固定好两根吸管呦!注意:一定将瓶口完全塞紧,不能有空隙。此处棉花球也可以用橡皮泥代替。
5.将塑料盆放到长吸管出水口的对面预备接水,对着碰不到水面的短吸管吹气,塑料瓶中的水就会从长吸管中喷出来噢!我的小喷泉漂亮吧!
菲儿告诉你小秘密
当小朋友对着没碰到水的短吸管吹气时,塑料瓶内的空气会慢慢增加,小小瓶子里的空气越来越多。可是瓶口塞紧啦,出不去呀,空气挤在一起的力量越来越强,水面上的压力变得越来越大,于是就把水从另一根长吸管压出去,形成了“喷泉”。哈哈!这个小实验不错吧,这回可以在家里欣赏喷泉啦!
专家观点
城市里随处可见各式不同的喷泉,有音乐喷泉、灯光喷泉、层叠喷泉、广场喷泉,能钻进层层叠叠、高低错落的水柱中嬉戏,是孩子们最高兴的事情之一。其实爸爸妈妈何曾不想也拥有一个心仪的喷泉,让宝贝玩得开心尽兴。现在,真的可以在家里做出宝贝独有的喷泉啦。
爸爸妈妈可以和宝贝一起做,也可以每人做一个,比一比谁的喷泉最漂亮。首先是比谁的瓶子最漂亮,大家开动脑筋,动手装饰。可以用彩纸剪出好看的图案贴上,可以用彩色水笔直接画出图案,也可以用橡皮泥搓成细条装饰。或者把瓶子刷上好看的颜色,就可以有漂亮的青花瓷、装饰画的效果。然后可以选用各种吸管,彩色的、条纹的,汽水吸管、奶茶吸管,粗细均可。最后,就是喷泉的颜色啦,如果喜欢彩色喷泉,可以把彩色墨水滴在瓶子里,可以是单色的,红的、黄的、蓝的,也可以配成喜欢的紫色、绿色、橘色。喷泉不仅仅是无色的,更可以是彩色的,就看爸爸妈妈和宝贝谁的奇思妙想更多。
盐的实验教案篇6
预设目标:
1、通过各种感官认识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能流动的液体,感知水能溶解特定物质(糖、盐等)的性质。
2、了解水的用途,知道水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知道节约用水。
活动准备:
1、一杯清水,一杯牛奶,一杯白酒,一杯糖水
2、小勺子,吸管,盐,白砂糖,味素
3、彩色塑料物件,石头,字卡,标签
活动流程:
一、创设活动情境(出示四个杯子)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四个杯子,分别装了牛奶、糖水、酒、清水,可是我一着急忘了哪杯是酒哪杯是水了,小朋友,你能帮帮我把杯子贴上标签吗?(认一认标签:牛奶,糖水、酒、清水)
2、小朋友通过观察比较给四杯液体贴上标签。
二、探究水的性质
小朋友,刚才你是怎样把这四种液体区分开的呢?
小朋友说理由老师出示字卡(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能流动),总结水的性质。
1、 水是没有颜色的
出示一杯牛奶和一杯水,让幼儿看一看,牛奶是什么颜色的?水呢?
2、水是透明的
在牛奶杯中和水中各放一块颜色鲜艳的糖,对比观察:为什么牛奶中的糖块看不见?水中的看得见?
3、水是没有气味的
出示一杯酒和一杯水,幼儿分别闻一闻,说说水有没有气味?
4、水是没有味道的
出示一杯糖水和一杯清水,让幼儿分别尝一尝,水有没有味道?
5、水是能流动的
把水从水杯中到入盆里,观察水的流动性
6、小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而且是能流动的液体。
三、探究水的用处
1、创设情境,小朋友们在什么时候需要喝水?
2、小朋友,水除了能解渴外,你都用水做过什么,你看见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用水来干什么?
我们人要喝水,要洗衣服、洗菜、洗米做饭、洗手、拖地、冲厕所。动物植物没有了水也都会渴死。
3、水对我们来说这么重要,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对了,一定要节约用水(举例说明)。
四 、探究水的溶解性
1、出示一杯清水。
2、在清水杯里放一匙糖。让幼儿观察糖是在杯子底部的。
3、用吸管搅一搅,让幼儿观察。白糖到哪里去了?
4、小结:水能溶解糖。
五 、巩固活动
1、讨论: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溶解在水里?
2、让幼儿把老师提供的盐,味素,石头,彩色塑料物件等东西放在水里,
过一会儿或搅动一下,看看哪些东西不见了?它们都到哪里去了呢?
3、鼓励幼儿回家继续做类似的实验。
六、 扩展:
1、小朋友们,水有很多有趣的性质,它还有一个秘密,那就是水是一种可以在液态、气态和固态之间转化的物质。我们现在看到的水是液态的。老师把这杯水放在冰箱里,它会怎么样?爸爸妈妈洗的衣服湿湿的,第二天早上会怎么样?
2、小朋友,夏天快要到了,你们要注意多喝水,多喝水对人体有好处,我们应多喝开水,少喝饮料,因为饮料含有大量糖份,多喝会影响身体健康,对牙齿也不好。
盐的实验教案篇7
一、说教材内容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家到一所小学做了一次成功的实验。而这个成功的实验却让家十分激动。这篇文章语言通俗易懂,故事有趣,不仅贴近小学生的生活,还给学生以启迪。
全文可分为三段:
实验的准备(第1-3自然段)讲一位家到一所小学校请三个学生做游戏。
实验的过程(第4-6自然段)讲三个学生做游戏的经过。
成功的原因(第7-11自然段)讲家弄清了实验成功的原因后,感到十分激动。
二、说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教学以读为主线,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合适的、喜欢的方式阅读,引导学生在“尝试自学、引导自悟、训练自能”(我校县级教研课题)中自我感悟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2、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有所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三、说教学思路
1、以教师讲故事和学生分组做实验导入,感受实验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初步体验团结合作精神的重要性,为突破难点作好铺垫。
2、本文内容有趣且易懂,因此,自读自悟是本课教学所体现的主要特点。运用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理解重点词句和课文内容。
3、通过说(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做(游戏)、演(分角色朗读及表演课文内容)突破本课重、难点。
四、说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对了解游戏的经过,弄懂实验成功的原因是十分必要的。如:
1、女孩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女孩在说这句话时是不假思索的。就是不用思考,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脱口而出。在遇到危险的时候,根本没有做过多的考虑,首先想到的是让别人先脱险,表现了女孩关心别人、舍身为人的崇高品质。
2、他对校长说:“这个实验我做过多次,每次孩子们都争着往外拉铅锤,把瓶子弄倒了。今天,我的实验终于获得了成功。”家的话一方面说明了以前的多次实验为什么没有取得成功。另一方面这次实验的成功让家十分激动,也是对女孩无私精神的'赞扬。
教学难点是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实验“成功”的真正含义,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
五、说教学方法
(1)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让学生运用本单元讲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理解重点词句,多读多想,理解课文内容。
(2)把班上的同学分组做类似的实验,看看哪组同学在实验时用得时间最短,从而培养学生的互助协作精神、团队精神。
(3)继续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课前预习的习惯(包括熟练地使用工具书查找有关资料)。
(4)课前和课上反复读书,通过读书理解课文。
盐的实验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一些常用的仪器和药品。
2.练习药品的取用、给物质加热、连接仪器装置、洗涤玻璃仪器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3.通过几个简单的化学实验,加深对已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有关物质性质的认识。 4.知道严谨的态度、规范的操作是实验的基本保障,能遵守实验室规则,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点
1.认识一些常用的仪器和药品。
2.练习药品的取用、给物质加热、连接仪器装置、洗涤玻璃仪器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教学难点
练习药品的取用、给物质加热、连接仪器装置、洗涤玻璃仪器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教科书内容,课余时间分组参观实验室、仪器室、药品室,了解实验室实验规则、仪器的名称和用途、药品的贮存。
教师:准备实验所用仪器、药品及多媒体课件。
附实验仪器及药品:试管、镊子、药匙、量筒、酒精灯、试管夹、试管刷、大理石、碳酸钠、稀盐酸、硝酸银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知道,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而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所以学习化学就必须要走进化学实验室。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实验室,首先去认识一些常用仪器吧!
二、新课教学
常用仪器的分类。
常用仪器(可直接受热的):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常用仪器(能间接受热的):烧杯、烧瓶(加热时,需加石棉网)。常用仪器(存放药品的):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滴瓶(少量液体)、集气瓶(气体)。
加热仪器:酒精灯。
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量)、量筒(量体积)。分离仪器:漏斗。
取用仪器:药匙(粉末或小晶粒状)、镊子(块状或较大颗粒)、胶头滴管。夹持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圈)、坩埚钳。其他仪器:长颈漏斗、石棉网、玻璃棒、试管刷、水槽。几种常用仪器的用途和注意事项:1.试管
(1)用途:①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②溶解少量固体。③收集少量气体。
(2)注意事项:①加热时外壁必须干燥,不能骤热骤冷,一般要先均匀受热,然后才能集中受热,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②加热时,试管要先用铁夹夹持固定在铁架台上(短时间加热也可用试管夹夹持)。③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④加热液体时,盛液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受热溢出),使试管与桌面约成45°的角度(增大受热面积,防止暴沸),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防止液体喷出伤人)。
2.试管夹
(1)用途:夹持试管。
(2)注意事项:①从底部往上套,夹在距管口1/3处(防止杂质落入试管)。②不要把拇指按在试管夹短柄上。
3.烧杯(烧瓶、锥形瓶)
(1)用途:用于溶解或配制溶液和较大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2)注意事项:①受热时外壁要干燥,并放在石棉网上使其受热均匀(防止受热不均使烧杯炸裂)。②加液量一般不超过容积的1/3(防止加热沸腾使液体外溢)。
2人教版义务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
4.酒精灯
(1)用途:化学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
(2)注意事项(一查二看三禁止):①使用前检查并调整灯芯(保证燃烧,火焰保持较高的温度)。②灯体内的酒精不可超过灯容积的3/4,也不应少于1/4(酒精过多,在加热或移动时易溢出;太少,加热酒精蒸汽易引起爆炸)。③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④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酒精灯(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⑤禁止用嘴吹熄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防止气流将火焰压入灯内)。⑥若有酒精洒到桌面并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布扑盖或撒沙土扑灭(不能用水冲,以免火势蔓延)。
5.玻璃棒
(1)用途:搅拌(加快溶解速度)、过滤时引流、蘸取少量液体、转移固体。
(2)注意事项:①搅拌不要碰撞容器壁。②用后及时擦洗干净。
6.胶头滴管
用途: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注意事项(垂直悬空四不能):①使用滴管时应垂直悬空在容器正上方,滴管不能伸入容器内,也不能接触容器内壁。②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胶帽在上,不能平放或倒放。③用过的滴管不能随意丢弃在实验台上,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滴瓶上的滴管与瓶配套使用,滴液后应立即插入原瓶内,不得弄脏,不用冲洗)。
7.量筒
(1)用途:量取液体的体积。
(2)注意事项:①量筒必须放平稳,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底处相平。②量筒底无“0”刻度。③不能加热。④不能做反应器、不能溶解、稀释溶液。
8.集气瓶(瓶口上边缘磨砂,无塞)
(1)用途:①用于收集或短时间贮存少量气体。②用作物质在气体中燃烧的反应容器。
(2)注意事项:①不能加热。②收集或贮存气体时,要配以毛玻璃片遮盖。③在瓶内作物质燃烧反应时,若固体生成,瓶底应加少量水或铺少量细沙。
9.蒸发皿
(1)用途:用于蒸发液体或浓缩溶液。
(2)注意事项:①盛液量不能超过2/3,防止加热时液体沸腾外溅。②均匀加热,不可骤冷(防止破裂)。③热的蒸发皿要用坩埚钳夹取。
三、课堂小结
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用途和注意事项同学们一定要掌握,这是我们今后做实验的基础。
第2课时
3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上节课认识了一些常用仪器,了解了它们的用途和注意事项。今天,让我们走进实验室,了解一些化学药品,掌握一些实验的基本操作。
二、新课教学
教师指导学生观看化学实验室图片(也可以带领学生到实验室去),认识常用药品,了解实验室守则,学习一些简单实验,掌握一些基本操作。
1.固体药品的取用
实验1-3(1)用镊子夹取少量颗粒状石灰石(或大理石)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备用。
(2)取少量碳酸钠粉末放入另一支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备用。
让学生观看实验,然后提出问题:
①要将大理石放入试管内而不打破试管底,应如何操作?应用什么仪器取用?②如何将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内而不沾在试管壁上?应使用什么仪器?
注意指导学生,注重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让学生互教互学,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实验,学会分析实验成败的原因。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8~19页,通过交流、讨论,得出正确的操作方法。
①把密度较大的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玻璃容器时,应该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以后,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②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为避免药品沾在管口和管壁上,可先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用小纸条折叠成的纸槽)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
2.液体药品的取用
提出问题:①回忆日常生活中,我们怎样将一种饮料从瓶子倒到杯子中而不滴洒?②如何将稀盐酸倒入试管内?
联想与启示:回忆日常生活经验,交流与讨论,结合教科书第19页液体的倾倒,得出液体取用的方法。
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科书图1-25,思考、探讨下列问题:(1)细口瓶的塞子为什么要倒放在桌子上?
(2)倾倒液体时,瓶口为什么要紧挨着试管口?应快速地倒还是缓慢地倒?(3)拿细口瓶倾倒时,为什么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要朝向手心处?(4)倒完液体后,为什么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试剂瓶放回原处?学生思考后教师明晰:
(1)细口瓶的塞子倒放在桌面上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瓶塞被污染后再污染试剂瓶中的溶液。 4人教版义务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
(2)倾倒液体时,瓶口紧挨着试管口且缓慢地倒的目的是避免试剂流到试管外。(3)手拿细口瓶倾倒时,贴标签的一面朝向手心是为了防止不慎流出的液体腐蚀标签。
(4)倒完液体后立即盖紧瓶塞是为了防止某些药品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或与空气中的某些成分反应或挥发到空气中,同时打开多个试剂瓶后还容易盖错瓶塞。放回原处的目的是为了以后使用时便于寻找。
3.量筒的使用
提出问题:①回忆初二物理学过的知识,如何使用量筒量取液体的体积?②量筒量取液体时,为什么要使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采用仰视或俯视,将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结合教科书第19页思考、讨论、回答问题。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细口瓶里,常用倾倒法取用。
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常用量筒量出体积。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的`体积。否则,读数不准确。
4.滴管的使用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0页内容,然后思考、讨论下列问题:①取少量的液体应使用什么仪器?②使用胶头滴管应注意什么事项?
学生归纳、总结:
①取用少量液体时还可用滴管。②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胶帽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橡胶胶帽;不要把滴管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用过的滴管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以备再用。严禁用未经清洗的滴管再吸取其他试剂。
实验1-4(1)在试管中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滴加1~2滴酚酞溶液,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溶液变为红色)
(2)用10 ml量筒量取2 ml稀盐酸,加入实验1-3中盛有碳酸钠粉末(或石灰石)的试管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有大量气体产生)
三、课堂小结
本节学习了化学药品的使用和量筒、滴管的使用,并做了两个相关实验。希望同学们认真复习,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5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第3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上节学习了化学药品的使用,知道了怎样取用固体和液体药品,也知道了怎样使用量筒和滴管。今天,我们就学习对物质的加热。
二、新课教学
加热是最常见的反应条件,这一实验主要使用什么仪器呢?
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1)提出问题
①正确使用酒精灯应注意的事项是什么?
②酒精灯的火焰各部分颜色为什么不同?
③怎样熄灭酒精灯?
(2)思考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0~21页相关内容,观察图1-28、图1-29,回答问题。
(3)归纳总结
①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绝对禁止用一个酒精灯引燃另一个酒精灯;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
②酒精灯火焰的各层温度不一样,最外层温度最高,呈现白色。由实验1-5可知:处在外焰层的火焰最先炭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该用外焰。
③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
探究:取三支试管,各加入3ml的水,分别放在酒精灯火焰上方3cm、灯芯、外焰上加热,记录加热的水沸腾分别所需的时间。
通过实验,结合图1-30,了解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在学生总结给物质加热的方法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1页,了解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要注意的事项。
(1)试管外壁应该干燥,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1/3;
(2)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由试管底部套上、取下;
(3)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然后用酒精灯的外焰固定加热;
(4)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他人;
(5)加热后的试管,不能立即接触冷水或用冷水冲洗。
实验1-6教师指导学生实验1-6,填写表格。
实验内容
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
现象
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
6人教版义务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
加热上述反应后生成的物质
蓝色物质逐渐变黑
注意:进行给液体加热的训练时,建议用纸板等在距离试管口10 cm左右位置遮挡,以防液体喷出伤人。
三、课堂小结
本节我们学习了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给物质加热两部分内容。希望同学们认真复习,然后预习下节内容。
第4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内容,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连接仪器装置
正确连接仪器装置是进行化学实验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2页内容,让学生了解连接仪器装置的步骤,然后归纳。
(1)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胶塞。(2)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3)在容器口塞橡胶塞。(4)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实验1-7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按照上述方法进行连接,并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在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时,要用手紧握试管,观察水中的导管口有没有气泡冒出。如果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不漏气;如果没有气泡冒出。要仔细检查,寻找原因,直至不漏气后才能进行实验。
2.洗涤玻璃仪器
提出问题:做过实验的仪器为什么要洗涤?如何洗涤试管?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2~23页相关内容,然后交流、总结。
实验探究:将实验中所用的试管、量筒等洗干净,并整理实验桌和实验室。
三、课堂小结
学完本节你应该知道:
1、化学实验室是进行化学实验的重要场所,要遵守实验室规则,特别要注意安全。
2、学习了一些最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如化学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连接仪器装置、洗涤仪器等。正确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
盐的实验教案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