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的认识教案8篇

时间:
Trick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的充分准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写教案时要结合实际案例和实践操作,让学生能够真实地体验和应用所学知识,360好工作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线的认识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线的认识教案8篇

线的认识教案篇1

设计意图:

由于幼儿已经认识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此基础上认识梯形,对中班幼儿来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的过程。因为梯形是有且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概念比较抽象,是幼儿所要认识的平面图形中最难的一种。因此,中班幼儿认识梯形,只要理解其特征,能找出相应的图形即可,不必要求幼儿用语言描述梯形的特征。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兴趣及探索的欲望。

2、发展幼儿较敏锐的观察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初步了解梯形的特征。

2、活动难点:认识不同摆放位置的'、不同的梯形。

活动准备:

音乐、幻灯片、梯形和长方形人手一份、图形石子路、小信封装着各种图形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出主题

1、出示小白兔的幻灯片,引导幼儿观察小白兔的房子是由什么图形组合而成的。

2、感知梯形的特征。(四个角、四条边、上下两条边平行、长短不一)

3、长方形和梯形相比较。

二、观察了解梯形的特征,加深对梯形的认识

1、出示小白兔家其他地方的梯形,让幼儿认识,加深对梯形的了解。

2、出示幻灯片的梯形,让梯形按不同的方向旋转,加深对梯形的了解。

3、教师再次总结。

三、游戏《寻找梯形》

1、出示小白兔设计好的石子路,让幼儿认识设计稿里面的图形。

2、请幼儿帮忙,完成梯形石子路的设计。

3、幼儿和教师一起检测梯形石子路。

4、放音乐,踩着梯形石子路去郊游。

活动反思:

我设计本节活动,主要从幼儿对平面图形认识开始,因为梯形的概念是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但由于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梯形的概念不易理解就不要求幼儿用语言来描述梯形特征。本节活动我通过三个环节来完成。首先让幼儿感知梯形的多样化,通过操作活动让幼儿真正理解认识梯形,最后用游戏巩固本节活动。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很高都愿意参与到活动中,互动也不错。我感觉本目标完成的很好。

线的认识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知道1吨是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化聚。

2,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应的问题。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展示场景)水果贸易市场,一箱箱,一袋袋水果, 一个苹果重200( )

一箱苹果重15( ) (分别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辆装满苹果的大卡车)请学生估计这一车的苹果的重量

(如:3吨)

2,请学生说说对"吨"的认识(同时揭示课题:"吨的认识")

(二),在实践体验中认识"吨"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请同学们找出教室中有没有可以用"吨"作单位的物体

(如:桌,椅,电视机,书本等用什么作单位比较合适 )

(2)那么哪些物体用吨作单位呢

(请同学举例)

(3)媒体展示:大象,汽车(轮船)的载重量,建筑工地的一大堆石料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2,认识吨

(1) 请出4个同学站在一起,让学生说说他们的重量。

a,4个三年级学生的重量大约是多少千克 (约100千克)

b,8个这样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

c,40个这样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

(2)为了简便计量1000千克规定为1吨

联系班中40个同学,想象一吨的重量。

(3)媒体展示:看一看,算一算

a,一袋大米重100千克,几袋大米的重量是1吨

b,100块砖的`重量是200千克,多少块的重量约是1吨

(4)想一想,填一填(小组合作)

一箱苹果的重量是10千克,一副哑铃的重量是5千克,一袋面粉的重量是25千克,1头牛的重量是500千克,那么( )个( )的重量是1吨。

(5)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哪些地方要用到"吨"作单位

(6)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a:卡车载重4( )

b:小明体重35( )

c:一块橡皮的重量是8( )

d:浙江举重运动员,在二十七届奥运会上以挺举207.5( )的成绩再一次获得冠军,为国争光。(请学生联想他能挺起几个学生,几个占旭刚就可以挺起一吨)

一座桥的载重量是10( )(再请学生说说什么是"一座桥的载重量")

(三):吨和千克的化聚。

1,请同学试一试例3.

(1)5吨=( )千克 (2)2450千克=( )吨( )千克

填好后分别指明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2,试一试

8000千克=( )吨 6吨20千克=( )千克

(四),课堂小结

学过的重量单位有那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五),练习

1,填空

4000千克=( )吨 3吨=( )千克

2吨600千克=( )千克

4200千克=( )吨( )千克

7吨38千克=( )千克

2,①一头大象重5000千克,合多少吨

②一辆卡车能装4吨500千克大米,合多少千克

③一个鸵鸟蛋重1500克,合多少千克多少克

线的认识教案篇3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五册第123页分数的初步认识复习。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较熟练地比较几分之一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2、能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学情分析:在第七单元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对几分之一、几分之几有了初步认识,会读、会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比较几分之一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并能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相信大部分学生学得较好。但毕竟是初次学习分数,可能会存在一些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不清晰,对比较分数大小等知识点混淆等现象。所以,在复习时既要照顾这些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稍欠的学生,又要考虑让已经掌握较好的学生的发展,力求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梳理

1、这节课我们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这学期我们学会了分数的哪些知识?板书: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读、写分数比较大小简单的分数加、减法2、这些知识中哪些你有点忘记或者还有问题的?

二、基本练习

1、看图说一说能否用分数表示,能的说出分数。

2、抽取其中一个分数说一说各部分名称。

3、比较大小问:你能比较题1中哪两个分数的大小?(生自由比较)问:你是怎样比较这些分数的大小的?

练习:从小到大排一排

①210 6/10

②110 1/7

③18 1/164、

加减法1/4+2/4=8/10—1/10=2/5+3/5=1—8/10=1/8+3/8+2/8=8/9—2/9—5/9=

说一说:计算这些分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练一练:数学书126页第9题、第10题,教案。

5、解决问题

①把一张纸平均分成5份,用这样的1份做幸运星,3份做花,做幸运星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做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做幸运星比做花少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②小明倒了一杯水,第一次喝了这杯水的十分之二,第二次喝了这杯水的十分之五,还剩这杯水的几分之几没喝?

三、拓展练习

1、完成123页第12、11题 指导第11题

先问:你觉得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数?练习并校对可能有学生用不同方法表示8分之4,教师可问:这几个分数的大小是怎样的?

2、说出涂色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①(见课件)

②完成123页动脑筋

3、爬山坡比赛丁丁用了八分之一小时,东东用了八分之二小时,明明用了二分之一小时,谁跑得最快?

线的认识教案篇4

活动设计背景

小班的幼儿略微有了粗浅的几何概念,这一阶段的幼儿通过老师引导能正确的认识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但他们不是从这些形状的特征来认识而是将其和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体相对照。因此,我让幼儿在游戏中探索中对图形产生兴趣,并通过观察,比较,想象动手等形式感知图形的不同特征。

活动目标

1、通过对比让幼儿感知图形的基本特征,创设愉悦的游戏情节。

2、运用多种感官来调动幼儿的思维想象能力的观察力,激发幼儿的探索能力。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圆形三角形和方形的认识和区别

活动准备

小动物的图片,几何图形组成的图画和三种几何图形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1小朋友老师今天带你们拼拼图,你们愿不愿意图?随后,我会出示用这三种图片组成的各种图片展示给幼儿,激发幼儿的兴趣。我会和幼儿一起继续通过想象摆出各种图形。

2提问;这么多好看的图形你们知道它们使用什么图形组成的吗?

3幼儿回答完我会根据小朋友的回答用儿歌的形式把三种图形的特点 和名称说给小朋友们听。

二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认识三种图形。

1游戏;摸一摸。用摸得形式让小朋友体会这三种图形的不同之处,并说出图形的名称。

2游戏;谁的本领大。出示由图形拼成的各种图案让小朋友找出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

3游戏;小动物找家。出示小动物图片,我会告诉小朋友它们哭了,原因是找不到自己的家了,请小朋友帮帮它找找它们的家。例如;我会扮演小动物说说自己的房子是什么形状的,请小朋友来帮忙。

4游戏;找图形宝宝。在教室地板上摆放三个图形宝宝,我喊口令小朋友找图形站好看谁找的快又好。

三.结束。今天我们玩得很开心,小朋友们能告诉老师你们都认识了什么图形,它们都有什么特点?你们回家观察一下,你家里什么东西是由我们今天认识的图形组成的,明天来了告诉老师。

四放排排队的歌,带小朋友去卫生间。

教学反思

当我进行实际教学过程时,我从孩子们身上看到了这样的现象:1.幼儿对各种图形非常感兴趣,幼儿对身边的事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力,有渴望了解图形宝宝的欲望 2. 在活动中,幼儿的情绪很活跃,能把自己发现的主动地告诉老师和周边的小伙伴,使幼儿的表达能力、反应能力和观察能力都得到了发展。我还从孩子们的操作中,1. 在这次活动中孩子乐于参与,积极发现。2. 孩子们兴致浓厚,也愿意主动去探索,主动去参与。我觉得我原来的设计可以这样的调整:幼儿自我操作时间不足,没有创设幼儿合作交流的机会,语言还要精炼等,在以后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我应加以改进,为幼儿传递良好的语感,培养幼儿善于表达的能力。

线的认识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基础知识。

2、 掌握地图上辨别方向的三种方法。

3、 通过上网查阅有关生活识别方向的资料,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三种地图方向的判定

教学难点:经纬网地图方向的判定

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学方法:通过读图、讨论、交流、师生互动、加强课堂有针对性的练习等方

式进行学习,运用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让学生猜谜语:高山不见一寸土,平地不见不亩田,五湖四海没有水,世界各国在眼前。(地图)对,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有关地图的知识。

教师过渡:当我们出差或旅游来到一个陌生地方的时候,要想达到目的地,此时我们最想看的就是地图,地图是学习地里的重要工具。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图的有关知识。

讲授新课

阅读课本回答以下问题:

1、 地图的定义?(地图是按一定的法则,将地表的自然和社会现象缩小,

概括,用地图的人符号表示的平面图。

2、 地图的基本要素是什么?(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由于问题较简单请同学在课本上把答案画出来。

板书设计一:地图上的方向

课堂活动一:请学生们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学习问题:地图上方向应该如何辨别呢?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有几种?

(1)教师出示不同的地图,让学生确定地图上的方向

(2)启发学生归纳在不同类型的地图上确定方向有哪些方法?

点拨归纳:在组织学生讨论,小组代表发言评价后教师

师总结:1 一般的地图,面对地图,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基础上,确定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向。2.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的箭头指示的北方,在确定其他的方向。3. 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每次讲完一种方法后紧接着做幻灯片以及书上的练习使巩固知识。由于在北极和南极的地图判断方向容易混淆,所以教师再次巩固南北极地图上判别方向: 对于北极为中心的地图:中心是北极,

地球的最北端,在判断其他的方向:

对于南极为中心的地图:中心是南极,

地球的最南端,在判断其他的方向:

请学生们总结:判断地图方向的方法有哪几种?教师展示幻灯片

课外扩展:在野外如何判断方向

野外辨别方向常用以下几种方法:

1 平时参考地图和指南针

2 利用太阳:冬季日出位置是东偏南,日落位置是西偏南;夏季日出位置是东偏北,日落位置是北偏西

3 只要有太阳,就可以使用手表来辨别方向

4利用星星:以北极星为目标。首先找勺状的北斗七星,以勺丙上的两颗星的间隔延长再此直线上找到北极星,北极星所在的方向就是正北方。

5利用地物判断方位:独立的大树通常南面枝叶茂盛,树皮光滑,北面树枝稀疏树皮粗糙。其南面,通常青草茂密,北面较潮湿,长有青苔。

6中国北方较大的庙宇,宝塔的正门和农村独立的房屋的门窗多向南开放。 7 森林中空地的'北部边缘青草较茂密。树桩断面的年轮,一般南面间隔大,北面间隔小。

教师过渡:要想读懂地图,正确地使用地图,我们还要认识一些地图上的符号和注记。

板书二:图例和注记

课堂活动二:记一记,比一比

这部分的知识比较简单,小组给三分钟时间,请学生尽快记住一些重要图例,相互交流。最后由同学们通过竞赛的形式完成。

图例: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

注记:用来说明地理事物的文字和符号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地图的三要素中的方向、图例和注记。本节课的重点是在地图上判断方向,难点是在南北极图上如何判断方向。

课后作业:填充图册

板书设计

第二章 地图——传输地理信息的工具

2.1 认识地图

一 地图上的方向

1 一般的地图,面对地图,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基础上,确定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向。

2.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的箭头指示的北方,在确定其他的方向。

3. 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二:图例和注记

图例: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

注记:用来说明地理事物的文字和符号

教学反思:

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本节课的教学着重学习读图的方法和技巧,在教学中我是教练结合,使学生当堂能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使本节课的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较好。

通过学生自主合作的讨论学习、师生互动的形式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参与度较高。

板书设计清晰,一目了然。

竞赛的形式识记图例和注记,是课堂气氛又有一次的提升。

对于部分的读图有困难的学生关注太少,以后应多给鼓励和帮助。

评价的语言单调不够丰富多彩,应加强语言的练习

对时间的把握不是特别准确以后应多注意。

线的认识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1~6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1~5各数,建立初步的数感。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验与同伴互相交流学习的乐趣。

4.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4~16页

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1~5的数字卡片、点子图;学生准备1~5的数字卡片、5个小圆片、5根小棒。

教学设计

从现实中抽象出数

1.师:小朋友们,你去过动物园吗?你们瞧,(课件演示)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早晨,老师和同学们来到了野生动物园。(课件出示14~15页主题图),这里有这么多可爱的小动物!跟你的小伙伴讲一讲,你看到了什么?分别有几个?

[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情境“野生动物园”激发儿童主动探究的欲望。]

学生小组内交流,并且教师参与到个别组的交流中,引导学生按不同事物类型分类数数,并且进行有序观察。

[通过教师参与,渗透分类观察的方法。]

2.学生汇报。

3.老师根据汇报情况适时把卡片1~5贴在黑板上进行认读。

同时让学生找出自己的数字卡片,并摆在桌子上。

[通过小组交流、认读数字卡片以及找出自己的数字卡片等活动,逐步抽象出数。]

反馈实践

1.谈话:老师说一个数字,你能用小棒表示出来吗?你还能用其他方式表示吗?

[从抽象的数中再回到实践中去,让学生通过摆学具进一步体会数的基本含义,使学生在丰富的操作和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数的概念,发展数感。]

2.谈话:老师拿出3个苹果,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和老师同样多的苹果数吗?

请告诉你的小伙伴你是用哪种方式来表示这个数的。

3.同桌之间考一考,教师参与到个别组的活动中。

感知数的顺序

1.逐次感知1~5的顺序。

课件演示,学生跟着摆。

学生先摆1个圆片,再摆1个是几?这个2是怎么得来的?再摆1个得到几个?

……

依次感知3、4、5的来源。

[通过亲自摆一摆,让学生感知每一个数都是在前一个数的基础上添1得来的。]

2.整体感知。

a.出示点子图,你来给它们5个排排队。

请两名学生上台摆,其他学生在下面自己动手摆。

线的认识教案篇7

【教学目的】

1.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2.体会面与体的联系与区别。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协作精神。

4.渗透“事物之间有着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认识平面图形。体会面与体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复习立体图形。

出示课件:老师给三位小朋友准备了三篮礼物,大家一起看看都都是些什么东西?

学生观察图像,同时说出答案。

观察这些物品,按照形状,你会归类吗?为什么要这样归类?看看图上这些物品,你能按照形状归类吗?

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观察书上例图将物品归类。

二、以旧引新、导入新课

1.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观察书上例图,并仿照图用正方体、三棱柱体学具在纸上描出正方形、三角形。

问:

(1)你刚才从书上第三、四幅图中学到了什么?你是怎么做的?

(2)摸一摸描在纸上的`正方形、三角形,感觉怎样?

小组讨论:体与面的区别。

2.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哪几个新朋友?(根据学生回答,在图形下板书名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图形(板书课题),这四个图形都是平面图形。

三、多层练习、巩固提高

1.想象印证

电脑演示:由体引出四个图形,让学生说出图形的名称。

2.说一说生活中在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这几种图形?请你们去找一找,摸一摸。(让学生分小组离开位置进行活动,再选代表汇报)

3.小组学习、引导探索

四人小组共同合作、讨论,用小棒摆出几个图形。讲一讲自己的发现、疑惑,再进行全班交流。

4.分类:新老朋友欢聚一堂,你们能根据他们的特点,为他们分一分小组吗?(小组交流讨论,找出多种多样的分类方法)

指明回答分类方法及理由

5.生活引用

爸爸给聪聪买了一个积木玩具,让它照着图像搭建出来,你看看,怎么帮助聪聪完成任务。

四、全课总结

线的认识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能较为熟悉地掌握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会进行单位名称的填写。

2、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表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3、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在交流中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巩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资源:

投影仪、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做练习八第1题

1、出示题目,齐读要求,让学生实际指一指,摸一摸。

2、你能估计出课桌面的周长和面积吗?

3、同桌合作完成。

4、反馈交流。

二、做练习八第2题

1、出示题目: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课桌长106()

(2)一张邮票的面积是6()

(3)一座塔高36()

(4)一个房间地面的面积是14()

2、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3、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明确选择长度单位还是面积单位,再作出判断。

三、做练习八第3题

1、先让学生独立算一算,填一填。

2、再指名说一说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强调:要求长方形的周长、面积必须知道它的长和宽;要求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必须知道它的边长。

四、做练习八第4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同桌讨论:这题该怎样计算?

2、全班交流。

3、提问:单位之间是怎样换算的?

五、做练习八第5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仔细看图和题目。

2、让学生判断要求的是面积还是周长。

3、学生独立完成。

4、交流时要求说说是怎样想的。

六、全课。

作业:完成练习册。

线的认识教案8篇相关文章:

认识盐和糖教案参考8篇

幼儿认识时钟的教案8篇

认识数字123教案8篇

中班认识数字教案8篇

认识数教案参考8篇

认识数教案优秀8篇

认识十的教案优质8篇

认识数字4的教案优质8篇

认识13的教案参考8篇

千米的认识教案参考8篇

线的认识教案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47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