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教案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前置知识和学习能力,下面是360好工作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赏花的教案模板5篇,感谢您的参阅。
赏花的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之处。
3.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教法:朗读感悟
教具:ppt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19课《生命生命》导入新课,作者通过三件事得出感悟。
2.这节课来学习20课《花的勇气》,它又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齐读课题)
3.这是一片略读课文,首先自由朗读阅读提示,看看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1、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2、他为什么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砰然一震”?)
二、初读课文
1.快速阅读课文,划出生字词,遇到不懂的也划出来,并找出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2.ppt出示生字词。
3.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4.从这件事中作者得出的感悟是什么?
5.多种方式背诵作者的感悟。
三、文本解析
1.默读课文,找出作者在寻花的过程中为什么心情会从“失望”、“遗憾”、“惊奇”再到“怦然一震”?划出感情变化的语句。
2.为什么作者最开始会有点失望?
3.“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4.我对同行的小吕说:“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见不到花儿,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
5.小吕熟悉维也纳吗?他看见“我”这么失望,就把“我”领到路边,让“我”蹲下来扒开草好好看看。快看看,不要那么失望啦。
6.我拨开草一看,看到了什么?(生朗读感悟)
如果那个是你,你看见了眼前有这么多小花铺满了绿地,你会怎么想?(很惊喜)
把这种感情读出来。生读
7.“白的、黄的、紫的”体现出小花的什么特征?(颜色美)
“纯洁、娇小、鲜亮”又体现出小花?(形状美)
“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这体现出小花的?(气势美)
8.这些小花虽然很美,但是比青草还矮几厘米,作者在想:什么时候才能冒出来呀?“我”很着急,小吕却笑道:?(生:“四月的维也纳可说不准,一天一个样儿。)
9.哪里体现出作者很遗憾呢?(路上我对小吕说:“这次看不见草地上的那些花儿,真有点儿遗憾,我想它们刚冒出来时肯定很壮观。”)
10.他看见了这壮观的花儿,小吕跟我说:“去看吧—你的花!”他看到的是一个怎样壮观的画面?
11.重点解释:改天换地、冒、铺;朗读感悟。
12.所以当“我”看到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的小花时,我的心头?(砰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这句话意味深长,富含哲理,学了这篇课文,你能谈谈你的理解吗?
13.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勇敢地面对一切风风雨雨,无论你多么渺小,无论你遇到什么挫折,只要有勇气就会有希望。
14.小结:作者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的惊喜,到离开时仍不见花儿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
15.拓展:这篇课文节选自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下课可以了解一下相关资料。
四、作业布置
1.积累词语
2.《新课堂》20课
赏花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荒、笛”等5个生字,会写“落、荒”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假”,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4.能通过想象理解词语,读懂句子,体会拟人的写法。
5.能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能仿照“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的表达写句子。
6.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教学重点
学会会认字和会写字,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感受花孩子的活泼、调皮。
教学难点
感受语言美,想想文中描绘的情景,感受大自然的花富有的灵性、童真童趣。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假”,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
2.朗读课文,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播放歌曲《上学歌》。
师生交流:同学们天天在学校里学习,谁能说说自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学生各抒己见)你们可知道不但我们有学校,连花儿也有学校呢,今天学习第二课《花的学校》,板书课题。(板书:2花的学校)学生齐读课题。
展示图片:你听说过“花的学校”吗?谁能看图说说你眼里的“花的学校”。
教师提示:提示学生大胆想象说说“花的学校”里的学生,说说“花的学校”里可能发生的事情。
教师小结,谈话过渡:课文《花的学校》是著名作家泰戈尔写的一首散文诗。我们一起走进花的学校,领略一下它的美丽吧!
二、介绍作者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1941年)印度著名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泰戈尔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代表作《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等。
?花的学校》选自泰戈尔的儿童散文诗集《新月集》,出版于1886年。当时,风华正茂的泰戈尔,正值春风得意。他的第一个女儿刚好降生,事业上也不断取得成功。温馨的家庭,锦绣的前程,使得青年诗人身心愉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了这本著名诗集。诗集问世之后,泰戈尔也因此被誉为“儿童诗人”。有人说,《新月集》是天使带给人间的浪漫,是天堂送给大地的诗篇。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荒野口笛罚站放假衣裳
(重点指导生字“荒、裳”为翘舌音;后鼻音“裳”;多音字“假”等。)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学习多音字:地(dì de)假(jiǎ jià)
练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①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地(dì de)
dì1>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地球;2>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地质、地壳;3>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陆地、地下;4>地球表面的土壤:5>土地、田地;地球上的一个区域:地区;6>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地板;7>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地点。
de结构助词,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慢慢地走。
②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假(jiǎ jià)
jiǎ不真实的,不是本来的,与“真”相对:假山、假话、假冒、假释、假死、虚假、真假等。
jià照规定或经请求批准暂时离开工作或学习场所:假日、假条、病假、放假、寒假、暑假等。
练读一读。
①燕子妈妈高兴地(de)对小燕子说:“我们要飞到南方过冬,小青蛙在地(dì)下冬眠,明年春天大家才会见面。”。
②放假(jià)了,我和爸爸去旅游,在一个公园里我看到很多假(jiǎ)山。
(3)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荒野 高举,卷起。
狂欢 荒凉的野外。
碰触 潮湿;湿润。
扬起 接触、碰撞。
润湿 纵情欢乐。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本文写了顽皮活泼而且具有丰富细腻的想象力的孩子,在看到六月里雷电交作、风雨交加之后青草地冒出的花儿时,就在自己想象的天空里自由驰骋起来。)
(2)梳理课文思路
练填空:课文先写(想象阵雨降落时,花儿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再写(想象雨来时,关了门在做功课的花朵们便放假了);然后写(想象花孩子们在雨中穿着各色的衣裳,冲了出来)最后写(想象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他们对准妈妈扬起了双臂)。
四、学习“会写字”
落荒笛舞狂罚假互所够猜扬臂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落、荒、笛、舞、臂”,上下结构,上宽下窄。“舞”,上下结构,上窄下宽。“罚”,上下结构,上下基本同宽。 “狂、假、扬”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所、够”左右结构,左右等宽。)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荒、舞”和左右结构的字“够、猜”,学生练写。
荒:上宽下窄,下边部分笔画多而紧凑。中间“亡”字要扁小、竖折不要写成撇折,下边儿字中间有一竖。
舞:右边部分,上边中间是一横四竖,下边一横最长,倒数第二笔是撇折。
够:左扁右长,右边两个“夕”字上下排列,最下边的撇要长。
猜:左窄右宽,“青”字上边三横中下横最长,中间一竖上边出头。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分类积累,练习表达
1.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有新鲜感的词语,分类整理并摘抄积累:
(1)表示事物名称的词:雷云、阵雨、荒野、竹林、口笛、绿草、花朵、学校、墙角、树枝、绿叶、狂风、衣裳、星星;
(2)表示动作的词语:轰响、落下、走过、跑出、跳舞、狂欢、上学、游戏、碰触、扬起;
(3)描写事物或人物的`词语:润湿
(4)叠词:一群一群、簌簌、急急忙忙
(5)描写颜色的词语:紫的、黄的、白的
2.练习运用:联系生活实际,练习用狂欢、湿润、急急忙忙说话。
设计意图:词语源于生活,而为反映生活所用,对于学生初学词语时,我们引导学生从具体的生活情景入手,来引导学生去感知生活,总结归纳,学习词语,积累词语,增长知识。
六、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本节课我们通过听读、自由读、指名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字形、字义,学会了正确书写本课的会写字,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另外,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感受到了花儿们的活泼、可爱、美丽、向上,充满了儿童情趣。
七、当堂检测
八、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能通过想象理解词语,读懂句子,体会拟人的写法。(重点)
3.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美和意境美。(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同学们,老师想给你们看一些美丽的图片,想看吗?(课件出示)一组美丽的花儿图片,你们觉得这些花儿怎么样?(漂亮)老师告诉你,这些漂亮的花儿和你们一样,有自己的妈妈,有自己的学校。那你们想不想去看看它们的学校?(想)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花的学校》。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课文中花的学校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运用学生喜欢的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导入课文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明确了本课时的学习任务,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了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的良好习惯。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花的学校是怎样的?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
三、品读释疑
(一)朗读感悟,充分想象。
1.朗读课文,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是怎样的情景?
预设:一朵朵娇嫩的花儿从草丛里,从小河边,从大树旁,使劲往外钻,很快地聚集到草地上手舞足蹈。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玩得真开心!(板书:跳舞狂欢)
小结: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只有一句话,这句话是一个拟人句,“跑出来、跳舞、狂欢”突出了花儿们的美丽、活泼、可爱、向上。
2.自读课文,对于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多读几遍。
(1)想一想写的是哪些景、物?
课文写了雷云、阵雨、东风、花、树枝、绿叶等景物。
(2)用笔画出这些景物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它们是什么样的?
学生发言,教师评议并小结:让我们走进课文去品读吧。
(二)重点突破,精读解疑。
1.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润湿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1)指名读一、二自然段。
(2)边听边想:你知道了什么?
(3)“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会发出怎样的声音?(哗啦啦、淅沥沥……)这样的词语是拟声词。
(4)“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哨”,谁能学一学这种声音?(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二自然段。)
(5)从“走过荒野、吹着口哨”你感受到什么?
(东风“走过原野、吹着口笛”这样拟人化的描写,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大自然雷雨交加的画卷。)
(6)读课文,说说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和体会。
◇润湿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
(这两个句子都是拟人的写法,将东风、树枝、雷云当作人来写,这样写让我们感受到雷雨交加的恶劣天气,可是花孩子却很愉快的心情。)
2.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1)反复朗读,说说自己脑海里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作者笔下,花儿是“跑出来的,在绿草地上跳舞、狂欢”,读到这里,我们的脑海便会展现这样一副流动的画面:一朵朵娇嫩的花儿从草丛里,从小河边,从大树旁,使劲往外钻,很快地聚集到草地上手舞足蹈。)
(2)想象过渡:大胆想象,在六月的阵雨中,花儿们笑着跳舞,它们在想什么,在说什么?它们在跳着什么样的舞蹈?(学生各抒己见,引导学生用天真烂漫的语气来读好这段话。)
3.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1)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在孩子眼里,花儿是和他们一样上学读书的。”生活中的孩子有太多的压力,家庭、学校、自身,完全已经泯灭了他们该有的童真,多么渴望外面精彩的世界。)
(2)想象过渡:大胆想象,花儿在学校里是怎样学习的?(学生各抒己见)
4.他们关了门做功课。如果他们想在散学以前出来游戏,他们的老师是要罚他们站墙角的。
(1)指名朗读,鼓励学生想象并讲一讲花儿们被老师罚站的故事。想一想,谁是它们的老师?老师为什么要罚站?花儿们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可以大胆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描述。(板书:关门做功课)
(孩子把花的生活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这是孩子猜想的,花儿会被“罚站壁角”,这就是花和孩子一样的生活。)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张开想象的翅膀,补充课文的空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想象过渡:这种时候花儿们最盼望的是什么?
5.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1)诗里的“雨”是花孩子最盼望的,因为只有下雨了,他们就可以放假了,就可以在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了。
(2)仿写:“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你喜欢这样的表达吗?请你照样子写一写。
预设一:清风一吹,他们便开心了。
预设二:蝴蝶一来,他们便撒欢了。
(3)想象过渡:放假后花儿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学生各抒己见)
6.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
探究交流: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说明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绿叶在狂风里哗啦啦地响”一句的?“雷云拍着大手”是什么意思?理解“簌簌”,这样的词语能再说几个吗?(积累拟声词)
(这是描写大雨来临前狂风大作的景象,但是在孩子眼中就像人一样“互相碰触”、“簌簌地响”、“拍着大手”,他们没有任何的害怕,表达出喜爱。)
7.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
(1)你认为这句话中的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这些各种颜色的花,都非常的欢乐,“冲”出束缚,那么的迫不及待。)(板书:冲进狂风)
(2)边听边想:你知道了什么?大雨来时花儿们更高兴了,雷电伴奏,花儿娃娃冲出来,你来猜一猜,穿着紫色衣服的是什么花?穿着黄色衣服的是什么花?穿着白色衣服的是什么花?
(3)想一想大雨前花儿们在想什么?说什么?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引导学生放飞想象,自由描述。
(4)大家回忆一下阵雨时花儿们什么样?看一下大雨时花儿什么样?通过这样的对比,你理解到了什么?对,其实这也体现了花儿们一种顽强的精神,环境越恶劣,它们越是冲出来,勇于向困难挑战,决不低头。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指导朗读。
(5)想象:这些花孩子冲了出来做什么?(这些花孩子在雨中自由的奔跑、游戏、打水仗等。)
(6)谈话过渡:课文告诉了我们会儿的学校,你想过没有花儿的家在哪里?(学生各抒己见。)
8.你可知道,妈妈,他们的家是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
(1)作者为什么说花儿的家在天上?(这是孩子的想象,他们化身为烂漫的小花!是对生活的渴望,天空是辽阔的,星星所住的地方是宽敞的,没有约束的,太阳妈妈对它们的爱是温和的。)
(2)谈话过渡:花儿玩够了,他们要到哪儿去呢?(学生各抒己见)
9.你没有看见他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吗?你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吗?
(1)反复朗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两个疑问句,告诉我们孩子是多么希望能得到太阳般的温暖,天空般的自由。)
(2)指导朗读,读出花儿急迫地想回家的语气。
(3)问题过度:花儿急迫地想回家做什么?(我自然能够猜得出他们是对谁扬起双臂来,他们也有他们的妈妈,就像我有我自己的妈妈一样。)(板书:扬起双臂)
10.指名读最后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想想花儿的妈妈是谁?学生讨论,汇报,随着学生汇报就解决了刚开始提出的问题“花儿们的妈妈是谁?”,充分理解最后一句话,指导朗读。
(三)想象交流。
1.小组同学互相说说:你想象的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讨论形成想象的方法:把自己当成那些花,如果让我狂欢怎么做的,同学们怎么做?再想花在风雨交加情境中是什么样的?然后还可以想同学们都是怎样跳舞的?……这样就能说出来这道题的答案了。)
方法指导:互相交流,小结引导联系生活想象画面:边读边想象画面方法很多,第二自然段想象方法主要是抓住重点词语联系生活来想象。首先确定重点词语是“跳舞狂欢”,然后我把自己当成那些花,如果让我狂欢我怎么做的,同学们怎么做?再想花在风雨交加的情境中是什么样的?接着还可以想同学们都是怎样跳舞的?……这样我就能说出来这道题的答案了。
2.轻声朗读课文,再次体会课文优美的意境。熟读课文一、二、六自然段,背诵下来,积累优美的词语。
四、总结课文主旨
读了课文你喜欢花的学校吗?为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喜欢花的学校这篇课文,诗人以清新流畅的笔触,运用拟人手法,勾画出甜美纯净的儿童世界。顽皮活泼而且具有丰富细腻的想象力的孩子,在看到六月里雷电交作、风雨交加之后青草地冒出的花儿时,就在自己想象的天空里自由驰骋起来。诗人巧妙地从孩子的眼中叙述花儿们的活泼、可爱、美丽、向上,充满了儿童情趣。)(板书:可爱童真童趣)
五、学习写作方法
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拟人化的写法)
(1)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本文全篇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勾画出甜美纯净的儿童世界。如“润湿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中,“走过、吹着口笛”这些动作只有人才会做,作者把“东风”当作人来写,让它像人一样有这些行为,更加生动形象。
(2)你能说几个这样的句子吗?(举例:一阵强风吹来,弄乱了花儿的美丽的秀发,也吹弯了草儿笔直的腰板。)
(3)练一练:将下面的句子改写为拟人句
①太阳升起来了。(太阳露出了笑脸。)
②石榴熟了。(石榴咧开嘴笑了。)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各抒己见)
诗人以清新流畅的笔触,勾画出甜美纯净的儿童世界。让我们感受到了这篇课文美而富有童趣。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同时,我学习了运用拟人的手法来写植物的方法。
七、主题延伸
1.想一想,在花儿学校里还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说一说,写一写。看谁想得奇妙,写得美妙。
预设:春天到了,花的学校里,花儿睁开了眼睛,只见她们伸伸腰,抬抬头,争先恐后地纵情怒放,红色的、黄色的、蓝色的、白色的、紫色的……真是百花争艳,五彩缤纷。这些花虽然不名贵,但它们用自己的点点姿色把学校点缀得更加靓丽。
设计意图:通过小练笔,引导学生写一写,在训练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八、
赏花的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感受花孩子的活泼、调皮;想想花的学校释什么样子的,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2、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想想文中描绘的情景,感受大自然的花富有的灵性、童真童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
朗读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复习导入:
2、检查朗读课文的情况。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分大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由回答,说话练习:
什么时候,花孩子会从无人知道的地方跑出来呢?花孩子又是什么样子呢?
3、你在学校里最开心、最快乐是什么时候?
4、说说花孩子的妈妈是谁?
三、展示绘画,指导朗读:
1、请同学们把上节课布置大家画的花的学校展示出来。
学生活动
1、开火车认读本课生字。
讨论交流,进行说话练习。
分大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谈谈自己的理解。
介绍自己想象中的“花的学校”。
自由阅读信息窗的内容。
板书设计
花孩子冲出来美丽,活拨,可爱
急急忙忙
教学反思
诗歌的语言和所描绘的情境很能调动学生相关的情感体验,因而我将教学重点放到感情朗读课文上。让学生走进课文,真正理解课文所描写的意境,并从中读出滋味。
赏花的教案篇4
?花的学校》是一首优美而富有童趣的诗歌,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以儿童的眼光描绘了花孩子们的美丽、活泼、调皮。这首诗共有四节,诗歌的语言和所描绘的情境很能调动学生相关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学习内容产生亲近感。
一、教学效果:
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流畅的笔触,勾画出甜美纯净的儿童世界。顽强活泼而且具有丰富细腻想象力的孩子,在看到六月里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之后青草地上冒出的花儿时,就在自己想象的天空里自由驰骋起来。他把未冒出地面的花儿想象成地下学校上学的孩子们,在墙角旮旯冒出来的零星小花是犯错误被罚站的小孩儿。大雨来时,花儿们便衣着鲜艳地冲出学校度假了,而花儿们这么急切地生长是因为要回家找他们的妈妈。作者巧妙地从孩子的眼中叙述出花儿们的活泼、可爱、美丽、向上,充满了儿童情趣。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朗读指导,读出花孩子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勇敢坚强、活泼向上、童真童趣。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成功之处:
1、增加表象,扩展想象空间。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创设条件,采用多种手段运用不同措施来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改进表象的质量,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想象。如“各色鲜艳的花,想一想花儿们当时在想什么?说什么?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引导学生放飞想象,自由描述。再如:“想一想,在花的学校里还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说一说,写一写。看谁想得奇妙,写得美妙。”丰富学生的感知不能靠大量的、单一的阅读材料简单重复,而需要多方位、多种形式、多种感官参与感知等途径,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正确而丰富的表象。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要加强直观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2、鼓励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多角度思考。一个人被肯定,受到别人的欣赏,其心情是不言而喻的。学生的想象力被老师肯定,其心情更是高兴无比。不管这些学生的天分与潜质如何,只要能给他们予以适当的肯定,利用表扬、鼓励或婉言的引导的语言,再加上适当的动作、表情等体态,可以激起学生的想象、兴趣,他就会以愉快的心情主动地展开想象,这也是激发学生阅读时展开想象的有效手段。
三、不足之处:
课堂的讲解只是集中在文本的解读上,未能超越课堂联系学生实际。
四、改进措施:
引导学生通过细读文本,解决疑问,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情感体验,结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结合活动与练习中的“默读课文,讨论及交流”和想象涂画的内容,体会花儿们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积极向上。
赏花的教案篇5
一、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4理解作者
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是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三、学习过程:
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教师导语:“春天是生机勃勃的,到处是绿色,到处是鸟语花香。而娇艳的花朵,无意是春天里最绚丽多彩的一笔。它用缤纷的色彩,娇弱的身姿、清幽的气息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然而当你对于千万朵在冷风中怒放的小花时,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板书课题:20*花的勇气
认真读书吧,相信你一定会有收获的。
二、初读知大意:
1小组合作:互相检查课文情况,互相质疑问难,解决不了的问题先记录下来,留到全班交流时提出来。
2自学反馈:
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师生共同质疑问难。
3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说一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意见什么事?
三、细读理清脉络:
1维也纳的春天给作者六下了怎样的印象?他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默读课文,画出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词语,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请学生上黑板写出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词语,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线索和作者的情感脉络。
四、品读感悟美:
1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圈画出精妙之处,反复品味,揣摩作者内心感受。必要时可以和身边的同学交换意见。
2文学鉴赏会:
教师扮演文学鉴赏会的主持人:各位文学评论家们,大家反复阅读了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片段《花的勇气》。现在就请各位就文中的语言是否优美,遣词造句是否准确生动发表高见吧。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他们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
五、美读入情景:
1循着作者情感的变化,入情入境地朗读全文。
2举办朗读比赛,评出优胜者。
六、回读抒胸臆:
生命是宝贵的,却是短暂的。有一位哲人说过:我们无法左右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同学们,学习了本组课文,当你为砖缝里顽强生长的小苗喝彩是,当你被绝境中奋力求生的飞蛾震撼时,当你为花丛中感受春光的盲姑娘感动时,你对生命的意义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感悟呢?请你把你的所思所感记录到自己的日记中吧。
课后反思:
赏花的教案模板5篇相关文章: